首款 td-ScdA 基带芯片 FpGA 验证的成功,犹如一道曙光穿透重重迷雾,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信心。然而,王钦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都深知,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距离真正的商用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FpGA 版本的芯片虽然在功能上得到了验证,但它存在的问题却如同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山横亘在前方。首先,它的体积异常庞大,宛如一个庞然大物,远远超出了实际手机所能容纳的范围。这就好比是将一头大象塞进一个小小的笼子里,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次,功耗问题更是令人堪忧。这款芯片的功耗惊人,仿佛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不断吞噬着电池的电量。这不仅会导致电池续航能力大幅下降,让用户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还可能引发过热等安全隐患,给手机的正常运行带来潜在威胁。
更重要的是,其高昂的成本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团队的肩上。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这款芯片根本不具备商业应用的可行性,就像一件华而不实的奢侈品,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却无法真正走进市场,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要想将这款芯片推向市场,真正的考验在于将设计转化为一颗实实在在的、能够批量生产的 ASIc 芯片。ASIc 流片,是芯片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惊险的一步。这就好比是一艘轮船下水,一旦设计文件提交给晶圆代工厂,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每一次 ASIc 流片都需要耗费数百万美元的巨额资金,而且整个过程长达数月之久。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流片失败。而一旦流片失败,不仅意味着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打了水漂,更会让团队失去宝贵的时间和市场机会。
在是否立即进行首次流片的问题上,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
以蔡工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当前的设计虽然功能基本实现,但经过严格的仿真分析,发现在时序、功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点。他建议再花两三个月时间进行更充分的优化和验证,力求一次成功。“王总,流片成本太高了,我们输不起啊。一旦失败,对团队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而以冯博士和一些年轻骨干为代表的激进派则认为,仿真永远无法完全模拟真实情况,有些问题必须在流片后才能发现和解决。他们主张尽快流片,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迭代。“时间不等人!td产业化的大局需要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芯片!我们可以接受一次不完美但能工作的芯片,然后快速迭代。等待完美,可能会错过时间窗口。”
争论摆到了王钦面前。这又是一个关键的决策点:是求稳,还是求快?
王钦仔细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又召集了李博士等资深专家进行评估。他深知,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有时候速度比完美更重要。尤其是在td-ScdA面临国内外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早日拿出可演示的芯片样品,对于提振产业链信心、争取政策支持,具有不可估量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过深思熟虑,王钦做出了决断:“流片!就按目前的版本,启动首次流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