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蔡工担忧的眼神,解释道:“蔡工,我理解你的谨慎。但我们等不起。这次流片,我们的目标不是一颗完美无缺的芯片,而是一颗‘可用’的芯片,一颗能向外界证明我们td芯片设计能力‘从零到一’突破的芯片!哪怕它功耗高一些,性能不那么稳定,只要核心功能能跑起来,就是胜利!我们要用这次流片,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下一次更完美的流片打下基础。风险和代价,集团来承担!”
王钦的决策,为团队指明了方向。紧张的准备之后,承载着华创人心血和希望的设计数据包,被发送到了新加坡的一家先进晶圆代工厂。
接下来的几个月,是无比煎熬的等待。项目部里的气氛混合着期待和焦虑。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计算着流片的进度,祈祷着一切顺利。
终于,几个月后,一批封装好的芯片样品被空运回了华创实验室。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测试过程紧张而有序。上电、初始化、加载协议栈……当示波器上终于出现预期的信号波形,当测试终端屏幕上显示出“已注册到网络”的提示时,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成功了!华创自主研发的首颗td-ScdA基带芯片,第一次流片就实现了基本功能!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随后的详细测试表明,这颗芯片的确如预期般“不完美”:功耗比设计目标高了30%,在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存在隐患,某些边缘场景下的性能会急剧下降。
但这颗“不完美”的芯片,在王钦看来,却是一枚沉甸甸的、意义非凡的勋章。它证明了华创拥有设计复杂通信芯片的能力,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为整个td-ScdA产业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王钦亲自为芯片项目团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他高度赞扬了团队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并为蔡工、冯博士等核心人员颁发了特别奖励。
“这颗芯片,也许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商用,但它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王钦举起酒杯,动情地说,“它告诉我们,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接下来的任务,是消化这次流片的经验,全力优化设计,目标——第二次流片,实现商用级性能!”
不完美的勋章,照亮了更远的征程。华创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