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旅途,王钦终于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公司。他甚至来不及休息,便立刻召集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闭门会议。
这场会议的参与者身份显赫,除了王钦本人之外,还有技术总监李博士、“潜龙”项目负责人冯博士,以及芯片设计部门的负责人蔡工。这几位都是华创公司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发展。
会议室的窗帘紧闭,一丝光线也无法透入,仿佛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完全隔绝。这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会议环境,更是为了将这场会议的保密级别提升到最高。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公司的机密,绝不能有丝毫泄露。
王钦神情严肃地坐在会议桌的首位,他的目光依次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然后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道:“同志们,这次北京座谈会的核心精神已经传达给大家了,我们华创将要承担的重点任务也非常明确——攻坚td-ScdA终端核心芯片和双模终端。”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td-ScdA的芯片,目前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国外的那些巨头们对我们根本就不提供任何支持,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基础几乎可以说是零。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设计出这款芯片,还要完成从流片到封装测试的整个流程,并且芯片的性能、功耗以及成本都必须达到商用水平。这无疑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李博士率先发言,技术人员的严谨让他看到了重重困难:“王总,td的智能天线、联合检测等关键技术,对芯片的处理能力、算法实现提出了极高要求。我们现有的设计能力,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简单的控制芯片和接口芯片上。要挑战如此复杂的通信核心芯片,人才、工具、经验都极度缺乏。”
冯博士则从通信系统角度提出了问题:“芯片设计必须与协议栈软件、射频前端紧密配合。任何一方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工作。我们需要建立跨部门的、高度协同的联合攻关团队。”
芯片部门的蔡工,一位年近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的资深工程师,眉头紧锁:“王总,流片(tape-out)的成本极其高昂,一次失败可能就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打水漂。而且国内能承接这种先进工艺流片的代工厂几乎没有,只能去台湾或者新加坡,周期长,沟通复杂。”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氛围。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个投入巨大、成功率却不容乐观的挑战。
王钦静静地听着大家的担忧,他没有用空泛的鼓励来打气,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方案:
“第一,人才问题。 启动‘猎鹰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不惜代价招募有大型Soc(系统级芯片)设计经验的海归专家,特别是那些参与过国际主流通信芯片项目的华人工程师。同时,与清华、复旦、成电等国内顶尖微电子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提前锁定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