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互联网泡沫的喧嚣声浪震耳欲聋,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概念的狂热追逐几近失去理智,王钦的内心却始终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着华创电子的立身之本。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外界的叙事多么动听迷人,描绘的未来图景多么辉煌灿烂,一家制造业企业最终能够屹立不倒的依靠,永远是扎实的底层技术、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健康的财务报表。这股源自实业精神的清醒,让他在狂热中选择了沉潜,在喧嚣中选择了深耕。
在并行推动“网络电脑”和“工业设备联网”(“风筝”项目)这两个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前沿项目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和战略资源,坚定不移地投入到了“夯实根基”这一核心任务上,发起了一场静水流深式的内部变革。
第一,技术深化,向产业链上游攀登。 他不再满足于华创作为系统集成商和应用方案解决商的角色,而是强力要求研发团队必须向技术链条的更深层、更底端进发。
主板设计能力飞跃:他亲自督战,要求硬件研发部门必须基于Intel刚刚推出的、采用Slot 1插槽架构的pentiu II处理器,研发新一代的“华创500”系列主板。这不仅仅是处理器的简单替换,更是对主板布线、电源管理、散热设计的全面升级。王钦提出,要尝试在主流型号上集成声卡和显卡功能(All--one设计),虽然增加了设计难度,但能显着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芯片设计持续投入: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联合实验室并未因外界热潮而偏移方向。在王钦的支持下,第二款工业控制专用芯片的研发正式启动。这次的目标更为宏大:集成度更高,要在一块芯片上实现运动控制、Io管理和简单的逻辑运算;性能更强,以满足更复杂、更精密的数控机床需求。这是一场寂寞的长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漫长,但王钦认为,这是掌握核心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软件能力构建:他要求软件团队不能只停留在应用层开发,必须向更底层的系统软件领域拓展。一方面,加大对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理解和定制化能力,以期在未来能更好地优化硬件性能、增加差异化功能;另一方面,建立专业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团队,目标是逐步减少对芯片厂商提供驱动的依赖,提升对产品兼容性和稳定性的把控力。
第二,质量革命,铸就品牌信誉的基石。 王钦深刻地意识到,价格战或许能赢得一时订单,但唯有卓越的质量才能赢得持久的市场。他力排众议,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零缺陷”运动。
标准引入:他斥资引入当时在国际上已备受认可但在国内企业尚少采用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聘请资深顾问对公司全员进行培训,要求从研发、采购、生产到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严格的文件化程序和记录。
硬件升级:不惜成本,从国外采购了高精度的在线测试仪(Ict)、自动光学检测仪(AoI)等先进检测设备,部署在S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和组装线上,实现对pcb板焊接质量和组件缺陷的自动检测,替代了大量依赖人工目检的不可靠环节。
流程与文化:他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质量追溯系统,任何一块主板、任何一台整机,都能追溯到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批次、生产人员、测试数据。更为关键的是,他将产品质量指标与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紧密挂钩,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在公司内部逐步培育一种“质量是尊严,是生命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