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1990年代后期,历史的车轮裹挟着令人目眩的技术与资本火花,轰然驶向一个充满狂想与不确定性的纪元。大洋彼岸,以美国为中心的互联网热潮已呈燎原之势,互联网公司的招牌在硅谷乃至全美各地如变异菌种般疯狂滋生。这些公司往往仅凭一个概念、一份充满未来感的商业计划书,就能吸引巨额风险投资,其员工穿着牛仔裤在办公室里玩滑板的形象,通过杂志和早期网络媒体传遍全球,成为新时代的淘金者象征。纳斯达克指数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向上狂奔,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神话,似乎印证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降临,传统商业的估值逻辑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这股夹杂着财富梦想与技术乌托邦气息的热风,不可避免地越过了太平洋,吹拂着正在改革开放中急行军的中国。尽管此时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电话拨号是主流,网费高昂,真正触网的公民比例极低,但“互联网”这三个字,已然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和商业咒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吸引着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球和躁动不安的资本。一种“再不拥抱互联网就要被时代抛弃”的集体焦虑感,在都市精英和知识阶层中弥漫开来。
王钦在上海秘密孵化的“星火科技”,这颗一度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火种,也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浪。原本不温不火、依靠人工维护的“华南商贸信息网”bbS,突然受到了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外贸工厂主的关注。这些精明的商人仿佛一夜之间开了窍,开始试图通过网络这片陌生的疆域,寻找海外客户和订单信息,bbS上关于外贸询盘、原材料价格的帖子热度陡增。同时,之前需要销售员磨破嘴皮子去推销的企业建站业务,咨询量和签单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几乎是不请自来的增长。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把企业和个人朝着网络世界推搡。
更大的变化,则来自于资本市场。那位曾经因为“星火”持续烧钱而忧心忡忡、电话里充满质疑的房地产老板徐志刚,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主动且热情地找到王钦,不仅表示愿意追加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更开始眉飞色舞地鼓动王钦,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星火科技”的“故事”讲大,把用户量(哪怕很多是僵尸用户)冲上去,目标直指遥远而光辉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在他的描述里,上市似乎已经是一件触手可及、并且必然能带来百倍回报的事情。
更让王钦感到错愕的是,一些他从未听说过、名字听起来颇为洋气的风险投资机构,也不知通过何种人脉网络,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竟然辗转找上了“星火科技”的门。他们的做派与传统的产业投资者截然不同:他们几乎不看,或者说看不懂财务报表,对盈利模式漠不关心,他们反复追问和强调的,是“用户增长曲线”、“日均页面浏览量(pV)”、“用户停留时长”这些在传统商业视角下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的数据指标。他们谈论着“赛道”、“风口”、“规模效应”,仿佛只要占据了这些数据的制高点,财富便会自然滚滚而来。
“王总!风口!这次是真正的风口来了!”“星火科技”内部那些年轻的团队成员们彻底被这股狂热点燃了,他们兴奋不已,摩拳擦掌,日夜构思着各种大胆的、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快速扩张、做大用户量的激进计划。在他们看来,谨慎和盈利都是过时的、老旧的思维,此刻唯一重要的就是速度与规模,是成为那只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猪”。
然而,亲身经历过市场起伏、深知商业世界残酷生存法则的王钦,却在这片弥漫的狂热中,保持着近乎冷酷的清醒。他仔细研读了能搜集到的关于美国那些明星互联网公司的深度报道和财报分析(尽管很多信息残缺不全),一个让他深感不安的事实逐渐浮现:许多被资本疯狂追捧的公司,除了在不断烧钱换取用户和流量外,根本看不到清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其惊人的估值完全建立在市场对未来增长的狂热预期和近乎盲目的炒作之上。这景象,在他眼中,像极了一场危险而又迷人的击鼓传花游戏,他无法判断鼓声何时会停,但深知最后接棒者的下场。
他果断地、甚至有些强硬地紧急叫停了团队提交上来的所有激进的、以疯狂烧钱换取数据的扩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