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量产惊魂(2 / 2)

第二,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技术攻关。 他下令北京的芯片应用团队和原实验室的设计团队立即合并办公,打破部门墙,组成“联合攻关战时指挥部”。集中公司所有可调动的硬件研发资源,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模式,人歇项目不歇,全力解决驱动能力问题和优化系统级的电源管理与信号完整性设计。他甚至紧急将在深圳ode项目上表现出色的几位硬件设计高手调往北京支援。一时间,北京实验室成了不夜城,白板上画满了各种改进电路,咖啡消耗量创下纪录。

第三,亲赴海外一线,解决制造瓶颈。 在稳定内部研发的同时,他深知制造端的问题必须从根源解决。他让沉稳的林晓霞留守公司,主持日常运营和现金流管理,自己则带着公司的质量总监和一名精通技术的翻译,买了最早的航班机票,直接飞赴海外的Foundry和封装厂。他此行不是去兴师问罪,而是去展示诚意、深入沟通、虚心学习、甚至“恳求”合作。他带着从深圳精心准备的茶叶和丝绸礼品,不是为了贿赂,而是表达尊重。他脱下西装,穿上防尘服,与对方的工艺工程师、产线领班泡在一起,深入探讨每一个可能影响良率的工艺细节,用数据和真诚说明华创芯片的重要性。他的专业、执着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最终打动了工厂的管理层,对方同意为华创这颗小小的芯片,专门开辟一条工艺控制更严格、监控更频繁的“特殊照顾”生产线。

第四,建立铁律,严控质量出口。 他给质量部门下达了死命令:对于后续生产的所有芯片,执行远比行业标准更苛刻的“200%”测试流程——即每一颗芯片,不仅要完成全部的常温功能测试,还必须经历加倍时长和条件更严酷的高低温循环老化测试与动态性能测试。他明确表示,宁可牺牲交付速度、抬高短期成本,也绝不允许任何一颗存在潜在隐患的芯片流出工厂、流入客户手中。

经过一个多月炼狱般的日夜奋战、跨洋协调和无数次的方案调整,问题终于被逐一攻克。驱动电路被重新设计,加入了更强大的去耦和缓冲;pcb布局进行了优化以减小寄生参数;Foundry和封装厂的关键工艺参数被反复调试后最终锁定;新的芯片在经过严格筛选后,良率从可怕的30%稳步提升到了符合商业化要求的85%以上。

当搭载着彻底改进后的主板和经过“严刑拷打”筛选出来的芯片的新一代数控系统样机,在实验室里经历了连续720小时不间断的满载、高温、振动模拟等苛刻的极限烤机测试,最终依然稳定运行,所有数据指标均达到甚至部分超过设计预期时,最终的测试报告被放在王钦的办公桌上。他抚摸着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仿佛一个在泥泞中挣扎了许久的人,终于踏上了坚实的岸边。这一个多月,他瘦了十几斤,鬓角似乎也多了几根刺眼的白发。

虽然过程波折,耽误了宝贵的上市时间,额外付出了数百万的成本,但王钦认为,经过这番产业化初期的“磨难”与“淬火”,华创才真正深刻地、血肉模糊地掌握了一颗芯片从设计、仿真到流片、封装、测试,再到系统适配、质量控制和客户应用的完整链条上的关键经验与惨痛教训。更重要的是,他锻造出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洗礼、能够应对复杂技术挑战、具备极强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团队。这笔高昂的“学费”,在他看来,交得值!

王钦亲自带着焕然一新的数控系统,前往最早提出抱怨的那家机床厂,全程参与安装和调试。当车间里那台大型龙门铣床,在搭载着“华创一号”芯片的控制系统驱动下,重新发出平稳而有力的轰鸣,精准地执行着复杂的加工指令时,一直守在一旁的那位总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他用力握住王钦的手:

“王总,你们这回,可真是啃下了一块硬骨头啊!这下,我心里才算真正有底了!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国产核心部件!”

首颗芯片从成功流片到稳定量产的“惊魂记”,终于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华创电子在通往硬件自主创新的漫长征途上,以巨大的代价和坚定的意志,迈过了产业化道路上最普遍、也最凶险的一道坎。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将融入企业的基因,成为它未来面对更宏大梦想时,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