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织网天下(1 / 2)

芯片量产惊魂的硝烟尚未在华创电子内部完全散去,办公区的空气里还隐约残留着攻坚克难时的紧张气息,王钦却已站在办公室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前,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也更凶险的战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金字工程”系列项目招标。这片战场,不再是深圳华强北的草莽江湖,也不是区域教育市场的精耕细作,而是由国家意志驱动、巨头林立的深水区。

华创,这家凭借灵活机制和技术敏锐度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的民营企业,面对这个全新的舞台,其劣势显而易见:品牌知名度仅限于华南一隅,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层级分明、关系盘根错节的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客户眼中,几乎是个“无名小卒”;完全缺乏在全国性高端行业市场的销售经验、成熟的渠道网络以及那套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想要从那些根深叶茂的“国字头”It巨头、实力雄厚的地方国企以及虎视眈眈的跨国公司口中虎口夺食,其难度,不亚于当初挑战芯片设计。

王钦站在地图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北京、上海、成都、沈阳这些核心城市。他深知,单凭华创一己之力,像无头苍蝇一样去撞运气,绝无可能成功。必须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深入腹地的、能打硬仗的销售与服务体系。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战略——“织网天下”,旨在编织三张相互支撑、覆盖全国的大网。

第一张网:渠道合作网。 这是触及客户的触角。王钦不再满足于深圳本部辐射,他迅速从销售和市场部遴选出几支既懂技术又通人情的精干小队,像古代派出的斥候,分赴北京(政治与决策中心)、上海(经济与金融中心)、成都(西南枢纽)、沈阳(东北重镇)等战略要地。给他们的核心任务并非直接销售产品——那在陌生市场注定碰壁——而是“找朋友”,寻找并遴选那些在当地深耕多年、拥有深厚政府和行业客户关系、具备一定技术集成和实施能力的系统集成商或行业软件公司。王钦给出的合作模式极具吸引力:华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硬件产品、底层技术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则发挥其本地化优势和客户关系,共同投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他要借力打力,快速将华创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关键区域。

第二张网:技术服务网。 这是赢得信任的基石。王钦反复向团队强调:“行业用户,尤其是政府和大国企,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放心和省心。服务,是比产品参数更硬的通货!”他力排众议,规划在北京、上海、广州(覆盖华南)、成都(辐射西南)建立四个区域技术支持中心。这些中心不是简单的售后维修点,而是配备经过严格产品技术和服务礼仪培训的资深工程师,能够提供7x24小时的快速现场响应。对于金额巨大或影响深远的标杆项目,他甚至承诺可以提供“嵌入式”服务,即派驻工程师常驻客户单位,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将服务做重、做深,以此构筑极高的客户切换成本。

第三张网:信息情报网。 这是决策的眼睛和耳朵。王钦让新成立不久、尚显稚嫩的市场部承担起一个艰巨任务:系统性地搜集、分析各省市关于“金税”、“金关”、“金卡”等工程的规划蓝图、招标信息发布时间、决策链条关键人物、评标标准细则,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报价策略和优势劣势。要求他们形成周期性的《“金字工程”市场动态内参》,直接报送决策层,为销售策略的制定和投标报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编织这三张无形之网,意味着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见效缓慢,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的销售回报。公司内部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尤其是部分关注短期财务报表的经理,认为这是在“乱烧钱”,不如将资源集中在国家级媒体上投放广告,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来得实在。

面对内部的阻力,王钦在管理层会议上显得异常坚定,他用手敲着桌子,语气沉静却不容置疑:“行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和我们在华强北卖电脑、甚至和做教育市场都完全不一样!在这里,客户关系是门槛,贴身服务是壁垒,成功案例和口碑是通行证!广告或许能让人知道我们,但绝不可能让人信任我们,把动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交给我们!我们现在投入巨资编织这三张网,看似慢,实则是快!一旦网络成型,这就是我们华创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别人短期内无法复制、用钱也挖不走的护城河!”

为了打破僵局,快速验证“织网”战略的可行性,王钦审时度势,选择了“样板突破”的聚焦策略。他决定集中所有优势资源,猛攻一个点——家门口的广东省“金税工程”一期试点项目。广东是华创的大本营,拥有一定的地利与人和,政府关系相对容易沟通,品牌也有微弱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