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中午,全市共接入32起群众代表现场申诉,平均系统响应时间6.8分钟,退件率为零,但每一个办理流程都被放大审视。下午两点,调度室信息墙上点亮五个黄色预警点,分别为朱洲、沙渡、河口、南岳和新港区,涉及流程卡顿、同步记录缺失、群众反复质询等问题。李一凡在指挥席坐下,说了一句:“今天不是答辩,是临床查房。”
黄昏前,朱洲再一次“上榜”。一项老旧小区改造并联流程因“消防审批节点滞后三日”,被群众代表点出漏洞,系统自动推送绿单中止建议。市长第一时间赶赴调度室向群众代表说明,并签署“并联流程复核承诺书”,承诺三天内重新修订任务流图。代表团中,一位华东省信息办副主任问:“你们敢上墙,是不是也敢联省复测?”
李一凡回答:“敢,我们已经申请第三批试点复测向外延伸,欢迎诸位回去之后,把我们的问题搬过去。”他微微一笑,“我们不怕拷问,怕的是拷问来得不够狠。”全场哗然。西南代表团团长点头:“今天我拍下了四个节点,准备回省组织一次‘群众墙提问会’。”
当晚八点,调度大厅发出“并联观察日总结”,三十二起群众申诉全部完成闭环审查,五项流程被判“机制未完全生效”,建议列入制度再优化列表。同时,调度室系统宣布启动“外省比对模式”——未来两周内,代表团所在省份如自建群众墙平台,可调用星城样本数据做横向交叉比照。
九点整,李一凡走进调度大厅的夜间班前会。他没有讲话,只站在大屏前静静看着五个黄色点位闪烁。他身后,陈晓峰递来“今日群众墙签名页”。厚厚一摞,编号从c1032到c1067,每一页上都有群众的亲笔字:“我今天提出的问题,已得到响应。”他点头,将档案放入钢柜:“这才是制度的骨头,不是橡皮的皮。”
晚十一点,东部某省副厅长在驻地会议室内对本省代表说:“这趟来,我们不是看,而是被看。”一位女干部则补充:“星城今天办事流程比我们强太多,但他们制度后面有人盯,我们有吗?”无人回答。
次日凌晨,星城发布“并联观摩日全市流程图复核建议书”,陈晓峰在首页附言:“群众墙不是台上唱戏,而是往下钉钉。”而在文末,一行小字悄然出现:“准备对接东部、北部、西南三省,发起制度共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