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问政无死角(1 / 2)

清晨,调度大厅的灯已全数点亮。不同于昨日的“红单风暴”,今天观摩团的任务更为锋利——并联审批流程验证。

这是星城制度体系中最受关注、也最难以伪装的模块。群众办事是否便捷、干部是否真正“联审”、流程是否线上留痕,全看这一次模拟真实操作。李一凡亲自主持早会,只说一句话:“今天不是展示,是拷问。”

上午八点,代表团混编进入四个功能区大厅——房产联审窗口、工程审批窗口、民政业务综合窗口、教育入学并联模块。每一组随行配备两名群众代表,由星城调度中心筛选长期办过事、曾写过投诉信的市民。群众代表坐在办理椅上,一一陈述曾经办事的流程卡顿、退单理由、重跑次数。系统记录这些陈述,在终端生成“申诉轨迹单”。

朱洲民政局综合窗口处,一位年近六十的女代表拿出三年前的档案:“2022年我孙子户口从乡镇迁到市里,跑了五次,还被告知系统不通,要去街道盖章。”窗口内工作人员一时语塞,代表团中的东南省干部提出:“系统现在还能找出当年轨迹吗?”调度员点头:“能,三分钟。”

系统导出历史路径图,清晰呈现出“申请→村审核→乡派出所→市审批→区核验→退单→补件→重新申请”的七步流程,节点间耗时从2小时到13天不等。代表轻声一句:“这哪是联审,是连拖。”星城方面回应:“这正是我们制度改革的起点,群众墙上最早一批签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房产审批大厅,群众代表现场提出“隐形资料库”问题。过去多年,不少手续要求“拿不到但必须有”的文书,比如“历史遗留证明”“老房产管理协议”。今天她带着问题卡片来到窗口,调度组要求工作人员模拟当前流程——结果被系统拦截:“需上传附加凭证”。群众代表立刻抬头:“这不还是换个马甲继续为难群众?”

围观代表中,一位西北省副市长站出来说:“我们省前年也建了审批集成大厅,但群众说‘合并不合心’,就是因为表面并联,实际还是割裂。”星城调度员立即现场演示“制度补丁”——后台调度系统调用“群众灰单反馈模块”,展示去年十起此类投诉与制度调整轨迹。这一动作赢得现场掌声,却也点燃了更多“掘地三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