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经验上报,潇湘样板出炉(1 / 2)

清晨五点,星城市的天还没亮,省政府大楼的八楼灯光已亮得刺眼。督查室里,打印机连续运转,成摞的纸张散发着墨香。陈晓峰亲自盯在装订台前,翻看着一份份卷宗。三轮问责的所有底稿、群众代表签名页、整改前后对比照片、节点时间戳、第三方检测报告被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每一本都厚得能拍在桌上砸出声。

墙上的白板写满了四个大字:“中央专报”,复核—问责—销号”六个环节,箭头尾部标着“制度固化”。

天刚蒙蒙亮,省委书记赵建国便赶到小礼堂。他没有坐下,直接走到桌前翻开最上面的卷宗。第一页是一张群众代表签字的绿单,清晰标注了问题提出时间、整改承诺时间、兑现时间和代表评价。

“这种留痕,如果有人质疑,随时可以核对?”赵建国问。陈晓峰答:“可以,所有原始影像和系统记录同步留存,群众扫码就能查到。”赵建国点头:“好,这就是铁证。”

上午八点半,中央调研组的车队驶入省政府。组长下车后没有先开会,而是径直走向广场问题墙。绿单已经贴满整面墙,工作人员把昨夜最后一批更新的透明罩压好,反光的灯光让整面墙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屏幕。

组长伸手摸了摸一张绿单,低声说:“这样的墙,每天都更新吗?”李一凡站在一旁答:“每天早八点前更新,群众代表现场监督,重大项目可以随时加贴。”他指着一张贴在角落的绿单:“这张是昨晚十一点刚贴上的,群众签名、照片都在系统里。”

调研组成员沿着墙一张张看过去,不时停下拍照。围观的群众自动让出一条通道,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代表走上前,递上自己的胸牌:我参与了第一轮和第三轮的问责,今天也在这里值守。

组长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老代表笑了笑:“干部怕我们提问的样子变了,现在抢着来答复。墙前不再只有问题,还有兑现。”

车队随即分两组,一组前往星城市南郊棚改工地,一组前往高新区政务大厅。棚改现场机器轰鸣,最后一栋危房已经推倒,工人们正在清理地基。

群众代表拿出承诺书:“原定工期一周,我们通过并联审批压缩到三天完成,提前一天交付。”调研组成员弯腰查看地面,确认拆除痕迹和照片一致,随行记者拍下这一幕:“三天拆完三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