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耳濡目染(1 / 2)

在周省长身边工作的这些日子,我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被投入知识的海洋,又像一株幼苗被移植到沃土,每一天都在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吸收着养分。这种学习,并非来自刻意的教导,更多是源于一种“耳濡目染”——在跟随领导处理政务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观察和领悟。

这种学习,首先体现在对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的把握上。作为常务副省长,周省长需要统筹全省的经济运行、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我负责文件流转和会议记录,得以接触到大量来自中央部委的政策精神、来自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汇报、以及来自各领域专家的分析建议。

我注意到,周省长阅读文件时,目光总会长时间停留在那些涉及民生福祉、反映基层困难、或是揭示潜在风险的部分。他批阅文件,很少简单地画圈或者写“已阅”,更多的是提出尖锐的问题,要求补充数据,或者指示深入调研。比如,一份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报告,他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据旁批注:“请核实此数据是否包含季节性临时工?人均收入与务农相比如何?”一份关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成绩汇报,他会问:“引入外资中,实际到位资金占比多少?技术含量如何?对本地产业带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

通过这些批注和提问,我逐渐明白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成绩,更要看背后的结构、质量和可持续性;做决策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更要综合各方信息,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其次,是学习领导的艺术和处事的方法。周省长作风务实,厌恶空谈和形式主义。在一次全省农业工作座谈会上,某个县的领导照着稿子,滔滔不绝地念了半个小时,内容全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效显着”之类的套话。周省长听着,眉头越皱越紧,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王县长,请你脱开稿子,就用大白话告诉我,你们县今年推广那个新品种,农民到底认不认?亩产增加了多少?收购价有没有保障?老百姓是笑了还是骂了?”

那位王县长顿时语塞,额头冒汗,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周省长沉着脸说:“我们开会,不是来听你们念表扬信的!是要解决问题的!情况不明,数字不清,你怎么指导工作?坐下吧,想清楚了再发言!”

会场一片寂静。我坐在记录席上,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我明白了,真正的领导,要的是接地气的真知灼见,要的是对实际情况的精准掌握,而不是漂浮在空中的官样文章。

还有一次,处理两个相邻地市关于水资源分配的纠纷。双方市委书记在周省长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都强调自己的困难和重要性。周省长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轻易表态。直到双方都陈述完毕,他才缓缓开口,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提出了一个双方都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你们争论的都是存量。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共同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联手建设一个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工程,把蛋糕做大,是不是比现在争抢这一小块蛋糕,对两地长远发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