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数据的重量(1 / 2)

政策研究室的日子,像一本摊开的、字迹工整却内容枯燥的档案。直到我接手了那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经营状况的汇总报告。

起初,这不过是又一项例行的文字工作。各县市报上来的数据报表堆满了我的办公桌,数字密密麻麻,乍一看,都是一片“形势大好,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产值、利润、税收增长率,各项指标漂亮得像是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

“小林,初稿弄得怎么样了?”对桌的老张端着搪瓷杯,呷了一口浓茶,慢悠悠地问。他是研究室的老人,擅长把尖锐的问题写成温吞水般的汇报。

“正在汇总,张老师。”我头也不抬,手指在算盘上飞舞(那时电脑还是稀罕物),“就是觉得……这数据有点太整齐了。”

老张呵呵一笑:“告,语言要平和,结论要积极。记住,多说成绩,少谈问题,模糊处理,皆大欢喜。”

我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周副秘书长赏识我,不就是因为我那份有点“刺头”的内参吗?如果只是当一个数据的搬运工,那和我大学时鄙夷的“文牍主义”有何区别?

带着这点不服气,我决定较一次真。我选取了省里公认的一个乡镇企业发展中等的县——平江县,把它报上来的数据,与我从统计局要来的同期电力消耗数据、银行贷款增量数据,甚至通过同学关系搞到的该县主要工业原料进货数据,放在一起交叉比对。

这一比,问题出来了。

报表上显示,平江县乡镇企业上半年利润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可同期工业用电量却几乎零增长,银行贷款更是紧缩了百分之五。这不合逻辑!除非那些企业一夜之间掌握了什么黑科技,能用更少的能源和资金,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我把这个发现悄悄跟老张说了。他放下茶杯,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无奈:“致远啊,你呀,还是太年轻。这里面的水,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