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长关于内参写作的指导言犹在耳,王伯年老师“如何看问题”的教诲也仍在心中激荡。我知道,理论的武装终究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而检验的机会,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也更具有挑战性。
几天后,王处长再次把我叫到他的隔断,神色比上次更加凝重。他递给我一沓厚厚的、有些杂乱的材料,主要是计数据。
“小林,‘价格双轨制’运行也有一段时间了,利弊开始显现。”王处长开门见山,“这些材料反映了不少问题,比如计划内物资流向黑市、‘官倒’现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秩序混乱等等。领导需要一份系统的情况梳理和分析,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看着我:“这份材料,不需要写成正式内参,但也不能是简单的资料堆砌。它要有一根主线,把这些问题串起来,有现象,有分析,有初步的判断。这是你进入研究室以来,第一次独立承担有一定分量的报告撰写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
我的心猛地一跳,既有被委以重任的激动,更有面对未知挑战的紧张。我知道,这比我之前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更重要,也更考验我的综合能力。
“处长,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我挺直腰板,郑重承诺。
“好。”王处长点了点头,“记住几点:第一,吃透材料,把这些零散的信息读透、理顺;第二,找准问题,看看哪些是共性的、关键的问题;第三,逻辑要清晰,报告要有骨架,不能一盘散沙;第四,语言要平实、准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给你一周时间,先拿出初稿。”
“是!”
抱着那沓沉甸甸的材料回到座位,我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这是我仕途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告”,它可能不会署名,甚至可能只是更大报告的素材,但它是我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我能否在研究室立足的关键一步。
没有立刻动笔,我首先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像老僧入定一样,反复阅读、梳理那些材料。我用上了王伯年老师教的方法,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带着问题去审视:
这些材料里,哪些是共性问题?(我发现多个地市都反映了计划内生产资料被转手倒卖到市场,牟取暴利的问题。)
哪些是关键问题?(“官倒”现象不仅扰乱市场,更严重腐蚀干部队伍,破坏政府公信力,这显然是关键。)
数据之间有什么关联?(一些国营企业的成本核算显示,由于拿不到足额的计划内原料,被迫高价从市场购买,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