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一份报告(2 / 2)

材料里缺少什么?(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在讲问题和现象,但缺少对问题根源的深入剖析,也缺少来自普通消费者和守法企业的声音。)

我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要点、疑问和初步的判断。脑子里那幅关于“价格双轨制”混乱图景的拼图,开始一块块变得清晰起来。

思路逐渐明朗后,我开始搭建报告的框架。我决定以“价格双轨制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初步分析”为题,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主要问题表现。集中反映计划内外价差导致的投机倒把、“官倒”现象、市场秩序混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用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原因初步分析。尝试从制度设计(计划与市场并存产生的套利空间)、监管缺失、局部利益驱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可能的影响与思考。**简要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形象的潜在负面影响,并提出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几个方向(如如何加强监管、如何逐步并轨等)。

框架确定后,我开始动笔。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我都反复斟酌,力求准确、严谨。写到“官倒”部分时,我尤其谨慎,既要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过于尖锐,把握好王处长强调的“分寸”。我引用了群众来信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但避免了情绪化的表达,尽量用客观陈述的方式。

连续几个晚上,我都自愿留在办公室加班。夜晚的政策研究室格外安静,只有日光灯发出的嗡嗡声和我的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饿了,就啃一口从食堂带回来的冷馒头。但我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创作的激情。这种感觉,比完成任何一次学业论文都要强烈,因为我知道,我笔下所写的,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真问题。

一周后,一份洋洋洒洒近五千字的报告初稿终于完成。我仔细眷抄清楚,检查了好几遍确认没有错漏,才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将它放在了王处长的办公桌上。

“处长,初稿我写好了,请您审阅。”

王处长接过稿子,嗯了一声,便低头看了起来。他看得很慢,很仔细,时而用红笔在边上划一下,时而停下来思索。我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心脏怦怦直跳,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宣判。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我不知道这份倾注了心血的“第一份报告”,在王处长这位严苛的领导眼中,能得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