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年老师关于“如何看问题”的教诲,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一项更具体、也更核心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学习“内参的写法”。
这天上午,王处长把我叫到他的隔断里,神色比平时更加严肃。他递给我几份装订好的材料,封面印着醒目的“内部参考·机密”字样。
“小林,这是近期刊发的几期内参,你仔细看看。”王处长指了指材料,“内参,是为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政策研究室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它的写法,和普通的报告、简报有本质区别。”
我接过那几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材料,感觉手里沉甸甸的。这就是传说中能直通省里最高决策层的内参?我强压下内心的激动,郑重地点了点头。
“内参写作,第一要义是问题导向。”王处长开始阐述,语气如同在讲授一门精密的科学,“它不是工作总结,不是成绩汇报,而是要敏锐地发现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特别是那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者
我立刻想起了王伯年老师对那份农业技术简报的剖析——“只报喜,未报忧”。内参,就是要报那些“忧”,而且是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意义的“忧”。
“第二,情况要准。”王处长加重了语气,“内参反映的情况,必须经过反复核实,数据要真实可靠,信息来源要清晰。决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一个失实的信息,可能会误导领导决策,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真实性是内参的生命线。”
“第三,分析要深。”他继续道,“不能光摆现象,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借鉴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分析工具。分析要透彻,要能抓住本质。”
“第四,建议要实。”王处长看着我,“提出的政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是空泛的口号,要具体,要明确由哪个部门负责,可能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预计会产生什么效果。好的建议,应该是领导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可以研究’或者‘这个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