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让我消化这些要求,然后补充了最关键,也最微妙的一点:“第五,把握分寸。内参是内部参考,但同样要注意影响。反映问题要客观,但措辞要严谨,不能激化矛盾,不能影响稳定大局。这个‘度’的把握,最难。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
我一边飞快地在心里记着,一边暗自咋舌。这五点要求,每一点都重若千钧,远比抄写文件、练习书法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要求的是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求证精神、深刻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政治分寸的精准把握。
“你先看看这几份内参,重点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这五点要求的。”王处长说,“然后,最近映,材料比较散乱。你试着把这些材料梳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提炼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点,不需要你写完整的内参,就先列个提纲,或者写个情况摘要。这是你第一次接触内参素材,大胆想,谨慎落笔。”
“是,处长!我一定认真学,仔细梳理。”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信任的激动,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回到座位上,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几份内参。里面的文章果然与普通的报告截然不同。有的揭露了某地国有企业“三角债”问题已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有的分析了沿海地区出现的“炒地皮”现象及其潜在金融风险;还有的反映了一些地方农民负担过重,干群关系紧张。文章数据详实,分析鞭辟入里,建议具体明确,语言犀利而又不失稳重。
我看得心潮澎湃。这才是真正“做事”的感觉,是能够影响现实、推动变革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之前那些关于热水瓶、抹布、甚至抄写文件的纠结,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然而,兴奋过后,是更深的敬畏。我知道,以我现在的水平,离独立完成这样的内参还差得太远。王处长让我梳理“价格双轨制”的材料,正是对我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我深吸一口气,将王处长关于内参写作的五点要求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然后,摊开那些关于“价格双轨制”的零散材料——始运用王伯年老师教的“如何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王处长强调的内参写作要点,试图从这些纷繁的信息中,寻找那个能称之为“问题”的蛛丝马迹。
笔尖在纸上划过,我知道,我正在叩响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是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核心,也是我理想中“为民服务”可能得以实现的一条路径。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也充满了挑战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