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的高强度专题会议,像两块巨石投入平静(或者说死寂)的湖面,在青云县官场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回响。农业产业化构想和庞大的修路计划,迅速成为县委县政府大院乃至各个局委办私下议论的焦点。
赞扬者有之,认为新县长有魄力,敢想敢干,给沉闷的青云县带来了新气象。
怀疑观望者更多,觉得这些计划过于理想化,脱离青云县实际,最终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折腾一番后不了了之。
而明确的阻力,则首先在县委常委会上,露出了水面。
周四下午,是例行常委会。在研究了几个常规议题后,马胜才书记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看似随意地提到了这两天政府那边推动的两项工作。
“最近啊,致远同志干劲很足,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道路交通改善的一系列构想,很有想法,也体现了致远同志为民办事的热情和决心。”他开场先定了调子,是“肯定”和“表扬”。
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啊,同志们,我们做工作,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特别是我们青云县,底子薄,基础差,经不起太大的折腾。有些事,愿望是好的,但还是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要稳妥,要循序渐进。”
他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反对,但“脚踏实地”、“经不起折腾”、“稳妥”、“循序渐进”这些词,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态度——他不支持这种大刀阔斧、看似激进的改革。
常务副县长刘国栋紧接着发言,他说的更具体一些:“林县长的农业构想,方向是对的。但是,调整农业结构,涉及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土地流转,会不会引发新的矛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万一失败了,农民承受不起损失,到时候群体性事件怎么处理?还有修路,想法很好,可钱从哪里来?向上争取,竞争激烈;ppp模式,我们没经验,哪个企业愿意来投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需要慎重评估风险。”
组织部长孙建国的话则更值得玩味:“我们任用干部,既要看能力,也要看稳定性。有些同志新到一个地方,急于出成绩,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维护班子的团结和工作的连续性。”
他的话,隐隐指向我可能为了“政绩”而搞“新官上任三把火”,破坏了原有的“团结”和“连续性”。
其他几位常委,有的附和马胜才的观点,强调稳妥;有的则保持沉默,不明确表态。
会场的氛围,变得有些微妙和压抑。我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知道,这是必然要面对的。马胜才作为县委书记,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他的态度至关重要。而他显然对我这种“另起炉灶”、可能打破现有权力平衡和工作节奏的做法,心存疑虑甚至抵触。
刘国栋作为常务副县长,我的副手,他的担忧部分出于工作实际,但恐怕也夹杂着对我这个“空降兵”快速打开局面可能影响他地位的忌惮。孙建国的发言,则带着组织系统特有的含蓄和警示意味。
等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我才放下手中的笔,平静地开口:“感谢马书记和各位同志提出的宝贵意见。大家提到的困难、风险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非常中肯,也是我们政府在推进具体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