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题会议的余波尚未平息,下午,我又紧锣密鼓地召集了交通局、发改委、财政局、扶贫办等部门,以及云山乡等几个偏远乡镇的负责人,专题研究全县道路交通改善计划。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那么修路,就是眼下最迫切、最能直接改变百姓生活和营商环境的“生命线工程”。
会议室里,气氛比上午更加凝重。谁都知道,在青云县谈修路,几乎等同于“天方夜谭”。
交通局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同志,姓秦,他首先汇报了全县道路的基本情况,语气充满了无奈:“……林县长,各位领导,咱们县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除了那条通往市里的省道勉强能走,县级公路基本都是超期服役,路况极差。乡村公路更是欠账太多,大部分是等外路,晴通雨阻。不是我们交通局不努力,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每年那点有限的养护资金,连修补坑洼都不够,更别说大规模改造了。”
他提供的数据触目惊心:需要改造的县级公路里程、危桥数量、涉及的人口……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
发改委主任接着发言,主要讲了向上争取项目的困难:“……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全省有很多,都在争抢有限的交通项目资金。我们的项目缺乏竞争力,报告递上去,往往排位很靠后。而且,上级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我们……我们根本配套不起。”
财政局长孙前进更是直接摊牌:“林县长,县财政的情况您最清楚。别说配套资金,就是本级财政投入,也几乎是零。除非……除非能把教师工资、机关运转这些刚性支出都停掉。”他的话带着几分破罐破摔的意味。
云山乡的乡长忍不住了,激动地说:“各位领导,我们云山的老百姓真是受够了!就那条‘要命路’,每年都要出好几起事故!娃娃上学难,病人就医难,山货运不出!我们多次反映,每次都是‘研究研究’!再这样下去,老百姓真的要骂娘了!”
他的发言代表了偏远乡镇最强烈的呼声。
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我才缓缓开口。我没有先谈钱,而是让李卫国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上次微服私访时,用相机拍的云岭村那条路的颠簸景象,以及村民们对路的抱怨。
画面晃动,声音嘈杂,但那种真实的艰难感,强烈地冲击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同志们,”视频播放完,我关掉投影,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看到了,也听到了。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这是咱们老百姓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这条路,卡住的不仅仅是车轱辘,卡住的是青云县发展的咽喉,卡住的是老百姓的心!”
我走到挂在墙上的全县交通地图前,用红笔重重地画出了几条线:
“我的想法是,集中力量,分期实施,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