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我主持召开了县政府专题会议,议题只有一个:青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步构想。参会的有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供销社、各乡镇长以及部分农业技术专家。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位乡镇长和部门负责人大多面色凝重,或者带着一丝惯常的麻木。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关于“农业调整”、“产业化”的会议,过去开过不少,但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
我没有绕圈子,直接打开了投影仪(县政府唯一一台老式投影仪),将周末在笔记本上勾勒的蓝图核心部分,特别是农业板块,清晰地展示出来。
“同志们,今天我们不谈空话、套话,就谈一件具体的事——咱们青云县的农业,路在何方?”我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上个周末下去走了走,看了看,也和大家一样,感到很焦虑,很沉重。”
我切换幻灯片,展示了在云岭村和那片河谷地拍的照片(用李卫国的旧相机拍的)——破败的村落、泥泞的道路、农民粗糙的双手、贫瘠的土地。
“大家看看,这就是我们很多农村的现状!种地不挣钱,年轻人留不住,土地在撂荒!如果我们再抱着‘粮安天下’的老皇历,只知道催种催收,不想法子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就是在眼睁睁看着农村凋敝,就是在失职!”
我的话有些重,会场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个乡镇长低下了头,农业局长则不停地擦着汗。
“那么,出路在哪里?”我再次切换幻灯片,上面是我手绘的“青云县农业产业化构想图”。
“我认为,出路在于八个字:特色、优质、高效、绿色!”我提高了声音,“我们必须告别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大呼隆’的生产方式,要走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新路!”
我指着构想图,详细阐述:
“第一,优化区域布局。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地方都一个模式。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进行功能划分!”
河谷平坝区(如青峰镇河谷):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广大棚蔬菜、反季节瓜果。水利局要配套完善灌溉设施。农业局要引进优质种苗,提供技术指导。“我们要让这些地方的土地,产出几倍甚至十几倍于现在的价值!”
丘陵缓坡区(如云山乡部分区域):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和生态养殖。种植柑橘、板栗、油茶等,林下养殖土鸡、黑猪。林业局要做好规划,引进深加工企业。“我们要把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高山深山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种植天麻、茯苓等,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增收。
“第二,打造产业链条。”我继续阐述,“光种出来不行,关键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
生产环节:鼓励土地流转,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加工环节:招商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比如竹编工艺能不能规模化、品牌化?蔬菜水果能不能做成果汁、果干?肉类能不能搞冷链加工?“我们要把初级农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