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环节:供销社要转型,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同时,要大胆利用新兴渠道,比如联系省城超市搞“农超对接”,甚至可以探索“电商扶贫”,把我们青云的绿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去!“路修好后,这一切才有可能!”(我在这里为接下来的修路计划埋下了伏笔)
“第三,强化支撑保障。”
技术支撑:农业局要组织技术骨干,下沉到田间地头,提供“保姆式”服务。
资金支撑:财政要整合涉农资金,精准滴灌。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品牌支撑:要统一打造“青云山珍”、“青云生态”等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我讲完后,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套构想,对于习惯了传统农业思维的他们来说,冲击不小。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率先发言:“林县长的构想非常宏大,也很有前瞻性。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技术,需要市场,更需要农民转变观念……难度非常大啊。”
青峰镇的镇长皱着眉头说:“搞大棚蔬菜?我们没技术,也没经验,万一失败了,老百姓损失更大,到时候怕是要来找政府闹啊。”
云山乡的乡长则对发展林下经济表示担忧:“种药材?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而且市场行情波动大,老百姓怕担风险。”
质疑和困难,接踵而至。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平静地说:“大家说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作为!躺在困难的温床上睡大觉,问题永远不会自动解决!”
我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那片河谷地上:“我知道难,所以我们要试点!我提议,就在青峰镇这片河谷地,选取一百亩,作为**高效农业示范区**!由县农业局牵头,青峰镇政府具体落实,引进技术,寻找市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了,总结经验全县推广;失败了,责任由我林致远来承担!”
我又指向云山乡:“云山乡可以选择一个村,作为林下经济试点村,同样由县里支持,摸着石头过河!”
“同志们,”我环视众人,语气诚恳而坚定,“改革总是有风险的,但不敢改革的风险更大!那就是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农村一天天衰败下去!我相信,只要我们方向对头,方法得当,真心为老百姓着想,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这件事,县政府决心已定,必须干,而且必须要干出个样子来!”
我的表态,堵住了他们继续强调困难的后路。会场里的人们表情各异,有沉思,有犹疑,也有少数人眼中开始闪烁出跃跃欲试的光芒。
农业产业化的构想,就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虽然激起了波澜和质疑,但毕竟,已经开始搅动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我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张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