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青峰镇。就是前几天我来过的、那个教师工资拖欠严重的镇子。我没有去镇政府,而是让李卫国把车停在了镇子中心的集市附近。
虽然是傍晚,但集市上依然有些零散的摊位,卖着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和蔬菜。一些晚归的农民正在采购,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哭闹声、摩托车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镇生活图景。
我混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看着,听着。
在一个卖豆腐的摊位前,两个老太太一边挑着豆腐,一边闲聊。
“张婶,听说新来的县长要给大家发工资了?”
“听是听说了,谁知道真的假的?当官的说话,有几个算数的?我家那口子在农机厂,这都半年没开饷了!”
“唉,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在一个杂货铺门口,几个中年人蹲在那里抽烟,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
“明年说啥也不种地了,跟我去南方工地吧,虽然累点,好歹现钱。”
“我也想去,可家里老人孩子咋办?”
“守着这几亩薄田,饿不死也撑不着……”
我走到一个卖竹编工艺品的老汉摊位前,蹲下身,拿起一个小巧的竹篮看着。手工很精致。
“老乡,这篮子编得不错啊,多少钱一个?”
老汉抬头看了我一眼,伸出两个手指:“两块钱。”
“这么便宜?这手工费都不止吧?”我有些惊讶。
老汉叹了口气:“便宜也没人要啊。咱们这地方,谁买这个?想卖到外面去,路费都比篮子贵!编了几个,摆着看看罢了。”
我买下了那个篮子,付了钱。老汉连声道谢。
我又走到一个修补鞋子的摊子前,老师傅正在给一只开裂的胶鞋上线。我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跟他攀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