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生意怎么样?”
“混口饭吃呗。”老师傅头也不抬,“现在人都买新鞋,修补的少了。也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舍不得扔,还能有点活。”
“咱们这镇子,感觉有点冷清啊。”我感叹道。
“能不冷清吗?”老师傅终于抬起头,看了看四周,“有点本事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厂子倒闭的倒闭,停产的停产,没个挣钱的门路,哪来的热闹?”
我就这样在集市上走着,听着,和不同的人搭着话。听他们抱怨路的难走,抱怨工资的拖欠,抱怨孩子的教育,抱怨看病的艰难;也听他们谈论外面的世界,谈论对未来的迷茫和一丝微弱的期盼。
没有人知道我是县长,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好奇的外乡人,或者一个愿意听他们唠叨的闲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话格外真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顾忌。
这种“倾听”,比我召开十次座谈会都更有效。它让我听到了青云县肌体深处最细微的呻吟和呐喊,让我感受到了普通百姓最朴素的喜怒哀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集市也散了。我提着那个竹篮,回到吉普车旁。李卫国一直在车里等着我。
“县长,听到啥了?”他发动车子,问道。
“听到了很多。”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回响着那些不同的声音,“听到了抱怨,听到了无奈,但也听到了……渴望。”
是的,是渴望。渴望一条好走的路,渴望一份稳定的收入,渴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渴望生病了能看得起……这些最基础的渴望,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要求改变的民意洪流。
作为一县之长,如果不能倾听这些声音,回应这些渴望,那就是最大的失职。
回到县城时,华灯初上(虽然灯光稀疏)。经过一天的微服私访、田间地头的考察和集市上的倾听,我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异常充实和清醒。
过去,我对青云县的了解,来自于文件和报告,是抽象的,是二维的。而今天,我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在我心中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
我知道了他们为什么穷,穷在何处;知道了他们想要什么,怨在何处;更知道了他们内心深处,那并未完全熄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火。
这火焰,需要有人去点燃,去呵护,去让它形成燎原之势。
而我,愿意做那个点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