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田间地头(2 / 2)

我沉默了一会儿,看着他们满是老茧和裂口的手,看着他们被生活重压磨砺得粗糙而坚韧的脸庞。他们是这片土地最直接的耕耘者,却也是发展困境中最无奈的承受者。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斟酌着词语,“县里想办法把路修好,联系好销路,你们愿意尝试种点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吗?比如大棚蔬菜,或者中药材?”

几个农民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看着我。

老农将信将疑:“修路?说了多少年了……销路?哪有那么容易找……小伙子,你不是忽悠我们吧?”

“我不是忽悠。”我认真地看着他们,“县里新来的林县长,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路要修,产业也要找。但需要咱们老百姓配合,愿意尝试,愿意干。”

“林县长?”年轻农民眼睛亮了一下,“我好像听收音机里说过,是省里来的那个?”

“对,就是他。”我点点头,“他让我下来听听大家的想法。他说了,发展农业,光靠政府不行,光靠农民也不行,得咱们一起使劲。”

老农盯着我看了半晌,似乎想从我脸上找出点什么,最后他叹了口气:“要是真能那样,当然好!谁不想把日子过好点?只要路子对,能挣到钱,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就怕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啊……”

“这次,会不一样的。”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语气坚定,“请大家再相信一次。”

离开那片田地,我的心情复杂。有沉重,因为看到了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干群之间的信任危机;但也有了一丝振奋,因为我从那些农民的眼神中,看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只要看到希望就愿意付出的坚韧。

田间地头,才能听到最真实的民意,才能感受到最原始的发展动力。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结构调整,永远无法理解农民面对的具体困难和内心最真实的纠结。

回到车上,我对李卫国说:“卫国,回头你帮我记一下,云山乡云岭村的路、水、学校问题,还有刚才那片河谷地,适合发展什么高效农业。这些都记下来。”

“好,县长,我记心里了。”李卫国郑重地点点头。

吉普车继续在乡间土路上颠簸,而我脑海中的青云县发展蓝图,因为这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始有了更具体、更接地气的轮廓。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但至少,我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基层最真实的土壤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