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中和之道化乾坤(2 / 2)

而他左手掌心那枚一直沉寂的、融入骨肉的三勾玉写轮眼,此刻竟也传来一丝极其微弱,却清晰无比的悸动,仿佛久旱的禾苗感受到了雨露的滋润,虽然远未到苏醒的程度,但那层隔绝它与这个世界联系的坚冰,似乎裂开了一道微不可查的缝隙!

“这……这是?!”

扎克猛地睁开眼,脸上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感觉自己的内力修为,在方才那一刻,竟有了一种“质”的提升,并非量的暴涨,而是“活性”与“灵性”的飞跃,与这方天地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张三丰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淡然道:

“看来居士已然体会到了。

太极基础,非是束缚,而是为你打通与天地交融的桥梁。

你体内力量驳杂而强大,根基亦算稳固,然过于强调‘掌控’与‘融合’,失却了自然流转的‘生机’。

贫道让你习练基础,非是教你新东西,而是引导你放下‘我执’,让你本身拥有的力量,回归其最自然、最富生机活力的本来状态。

此状态,接近于‘道’之本身,故而能引动天地灵机,滋养己身。

这,便是‘中和’之境在修行上的初步体现——自身阴阳和谐,进而与天地阴阳和谐。”

自身和谐,与天地和谐!

扎克心中巨震,彻底明白了张三丰的深意。

他以往的力量运用,无论是海贼的霸气(未掌握但见识过)、火影的查克拉,还是自身融合的混沌真气,都带着强烈的“人为”痕迹,是“强行为之”。

而太极之道,是引导他回归“自然”,在自然的状态下,力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甚至引动外界天地之力,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力量运用理念!

这对他未来融合更多诸天力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多谢真人成全!”

扎克深深拜下,这一次,是真正的师礼。

张三丰坦然受之,微笑道:

“居士悟性超绝,一点即透。

然切记,此境需常保常存,非一时之功。

日后无论行至何方,身处何境,勿忘这‘松静自然’四字,便是持守‘中和’之要诀。”

接下来的日子里,扎克更加投入地沉浸于太极的修炼中。

他不再仅仅将太极视为一种武功,而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的法门。

他与俞岱岩等弟子交流增多,不仅论武,更论道。

一日,与俞岱岩论及“阵势”之道。

俞岱岩言道:

“武当真武七截阵,七人联手,气机相连,攻守一体,威力倍增。其核心在于‘合’,在于‘势’。”

扎克若有所思,他回想起火影世界里的忍者小队配合,以及自身“影网”的构建,心中忽有所感:

“俞兄,阵势之‘合’,是形合,还是意合?是力合,还是气合?是‘势’之合,还是‘道’之合?”

俞岱岩被这一连串问题问得一怔,思索片刻道:

“形、意、力、气,乃至气势,皆需相合,方能成阵。”

扎克摇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形合易散,意合易乱,力合易折,气合易滞。

若仅此而已,终是下乘。

晚辈以为,真正完美的‘合’,在于‘道合’。

譬如这真武七截阵,若七人皆明太极‘中和’之理,心意并非强行连接,而是皆归于‘自然’,与阵势运转之‘道’相合,那么七人便不再是七个个体,而是阵势这一‘整体’自然流露出的七个支点,动则齐动,静则齐静,无需刻意配合,而自然圆转如意,无懈可击。

此方为上乘之合,亦是‘中和’之道在群体中的体现。”

俞岱岩听得目瞪口呆,细细品味,只觉得扎克所言,似乎触及了武当阵法乃至更高层次道理的某种本质,许多以往习练时的滞碍处,竟隐隐有豁然开朗之感!

他看向扎克的眼神,彻底变了,不再是看待一个颇有悟性的外来者,而是如同看待一位能够相互启迪的道友。

“扎克兄弟所言,真是……真是发人深省!”

俞岱岩感慨道,

“我需细细体会,禀明师尊。”

扎克微微一笑,他知道,自己对“中和”之道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化,并开始能够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

他的道心,在武当这片土地上,正茁壮成长,那淡金色的混沌真气日益灵动磅礴,甚至他隐约感觉到,那被压制的空间能力,似乎也在这“和谐”道韵的滋养下,有了一丝丝极其微弱的松动迹象。

他站在山巅,感受着体内与天地交融的勃勃生机,心中一片明朗。

少林之“空”是体,是镜台;武当之“中和”是用,是映照万象、圆融无碍的镜光。

两者结合,他的统治之道,终于有了清晰而坚实的哲学核心与心性基础。

然而,他也知道,理论需经实践检验。

这“中和”之道,能否在纷繁复杂、甚至残酷无比的诸天万界中真正践行,仍需未来的磨砺。

他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更远的江湖。

在那里,还有更多的“道”,等待他去见识,去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