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上架后,第一批又被抢光了!!
尽管该纸巾盒定价99元,远超市场价几倍。
评论下方,却全是夸奖的声音。
表示第一次看到有母婴级检测报告的产品。
有家里生小孩的车主,干脆买了两三个,将其放在了家里桌面、磁吸在冰箱上使用。
……
郑国昭悟了。
只要满足了价值和权威性,那么消费者依然是会认同这份价格的。
就算昂贵了一点,也会觉得物超所值。
“许总这么定价,肯定有他的考虑,我只需要想方设法的扩大宣传,证明咱们产品的权威性就好了。”
郑国昭通过举一反三,很快有了思路。
他头脑飞快运转,分析着这个产品的可能性。
价格上来说。
明显不占据太多优势。
像汽车用品,是能与车主的用车生活关联上的。
但这个充电宝,想关联上“用车”明显有点难。
既然这样。
就只能加大宣传力度了!!
“先找一批权威数码博主大力吹一波再说!”
……
……
充电宝对于许易来说只是个插曲,星辰汽车目前更大的重心放在了庐州F2工厂的规划与投入。
而今有了更充足的预算。
生产设备自然也要迎来了一轮升级。
行业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跨越。
所带来的改变从来都不止是能源形式,还包括了生产的形式。
若以超级工厂的规格来要求,平均每30秒至40秒下线一台车,不光依托工业机器人集群、数字化、高自动化率这些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核心,那就是闻名后世的“一体化大压铸工艺”。
而今新厂刚迈开步子,在设备采购上就已经遇到了问题。
“许总,近期力劲集团和海天集团有回音,按照您要求的超大型压铸机,定制恐怕短时间下不来。”
助理小周拿来一迭报告,都是供应链头部厂商返回的数据和具体反馈情况。
许易接过报告,只稍微看了看,眉头跟着就皱了起来。
庐州的4.0造车工厂要实现产能升级,“超大型压铸机”是核心中的核心。
一体大压铸不光能将几十上百个零件合一,减少上千个焊点,同时也能实现减重、缩短生产、强化车身扭转刚度的作用。
星辰这边想要定制的超大型压铸机,目标是实现前后底板的一体压铸集成化。
届时等F2工厂落成,他们旗下所有高端车型都可以收益,且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铸造精度。
不过。
要做到这点,对压铸机锁模力的上限要求很高。
星辰汽车这边定制的是6000-8000吨级超大型压铸机。
然而国内的压铸机龙头,无论是力劲集团,还是海天金属,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力劲集团今年量产的“DCC5000系列”,最大锁模力是5000吨,海天金属那边更次一些,量产的压铸机仅仅能达到3000T-40000T。
超大型压铸机的吨位往往决定零件尺寸的上限。
6000吨压铸机的锁模力,可以覆盖3×2的型腔投影面积,刚好可以一体压铸汽车后底板。
而10000吨超大压铸机,能覆盖4×3的型腔,这意味着汽车整个下车体(后底板+前底板+纵梁)、包括完整电池包壳体,都可以一体压铸出来。
所减少的焊接、装配工序是非常巨大的。
一体化压铸件成本至少下降20%-30%。
力劲集团在6000吨大型压铸机上的回应还算热烈,技术上已有成果,海天金属在这方面逊色不少,声称暂时无法量产。
而对于8000吨以上的需求,两家反馈的结果都不是很明朗。
许易只能暂时将海天给放弃了,打了通电话给力劲集团对接的负责人。
“许总,6000吨机的落地还需要等一段时间,目前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锁模系统的四点式曲肘需完全同步,否则会导致模具偏载,一侧锁模力过大,另一侧过小,引发模具开裂的问题。
还有整体式铸钢机架要通过真空熔炼+深冷退火消除内部应力,国内的大型真空炉也很难满足温度均匀性,把误差控制在正负5℃之间。
至于8000吨机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地方也被国外卡着,要么成本过高,要么就是专利瓶颈,所产生的研发费用和技术难度,是超出了我们预期的。”
力劲集团总裁刘卓明在电话里说明道。
面对星辰汽车这样的客户,他们是很尊重的,但技术难点也摆在这儿。
不是不做。
主要是确实难做,开发压力重重、路长且阻啊。
许易是不太懂大型压铸机的技术细节,这些深层供应链的技术,往往分布在全球。
可能一个伺服电机、或是大流量伺服阀都会被卡住、工艺瓶颈上的问题就更多了。
但他也听出来。
虽然阻力大,技术难度大,甚至有一些更变态的全球化问题要解决。
对方却没说做不了。
“刘总,我想你低估了我们星辰汽车对一体化压铸技术的重视,6000吨的超大型压铸机,我们星辰是一次要两套,同样我们这边的工程技术团队,也可以全力配合你们研发,咱们可以单独成立一个联合研发室。”
许易先抛出一颗定心丸。
高端超大型压铸机的市场并非那么明朗。
起码在汽车行业,“一体化压铸”的概念都并未被提出。
力劲也害怕研发出来,客户稀少的问题。
六千吨机的现状尚且如此。
更别说研发难度更大的八千吨超大型压铸机了。
闻言。
刘卓明的精神不禁一振,语气甚至略带结巴了:“许总…两套?不是一套啊!”
“之前我们的技术人员可能光提交了模型与精度需求,没提及需求量的问题,现在庐州F2工厂工期已定在即,首批两台大型压铸机,我想还是需要你们的全力配合的。”许易笑着说道。
接着又抛下另一枚深海炸弹。
“不止是六千吨机,包括八千吨机的需求我们同样紧迫,研发上咱们可以形成合力,价格也不是问题,只要有产出,我们同样订两套,可以先签合同。”
哪怕把研发成本算进去,国产的超大型压铸机也要比进口的便宜,并且还不会被卡脖子。
按照星辰汽车目前在业界的地位和营收,是有信誉背书的。
许易也不会满足一体化压铸光解决前后底板的问题,包括电池底板,车身部件,这些后期都会用到一体化压铸的工艺。
只有供应链生产设备发展了,星辰汽车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车身强度才能更好进步。
这和上次与宝钢沟通一个道理。
目前的国产量产的超高强度钢还未突破2000MPa,哪天星辰汽车想整个“高端坦克车身”这种大活,供应链材料跟不上,也只能瞪眼看着。
刘卓明有些不淡定了!
放眼全球需求能达到这个量级的也不是很多。
八千吨压铸机的研发售价,设备寿命、工厂、模具,设备维护成本,后期费,更是没几家能承受。
本身力劲集团内部对于验证8000吨级机的技术可行性,动力是严重不足的。
可现在竟然有了一丝热血沸腾的感觉。
星辰汽车对高端超大压铸路线的态度异常坚定,并发出了强势组队邀请,力劲集团借着这股力要是能冲破当前的高端瓶颈,未尝不是一片新天地。
“许总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再不全力以赴反倒不真诚了。”刘卓明发自肺腑的说道。
原则上来讲他们内部对八千吨压铸机研发计划,起码也要等到20年之后了。
很多技术、工艺卡脖子很严重。
但现在原则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偏移。
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
如果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未尝不能突破。
“我带人过来,到时候咱们双方的团队深入沟通一下,早日把这件事落实下来。”
刘卓明又补了一句。
许易欣然应允,双方在这件事上对接研发得越迅速越好。
一体化压铸算是个变革,将带来显著的成果除了生产效率和成本之外,最大的作用还是减重。
重量对于新能源车的意义,无需多盐。
虽然在维修经济性方面成绩欠佳,可在许易看来也不是绝对的。
良心车企会做出一些规避改良性设计。
譬如采用多段防撞设计后地板,中低速碰撞事故就只需要更换防撞梁和溃缩区,无需更换后底板。
至于大碰撞事故,怎么都无所谓了。
确保成员安全情况下,一体化压铸的更高强度结构又发挥出来了。
当然。
很多车企图省事把这部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也是业界常见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