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技术引进的核心(2 / 2)

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他带领小组核心成员,雷打不动地进行两小时的德语技术词汇突击学习,他把自己查到的、理解了的术语做成卡片,和大家一起死记硬背。

然后分模块攻坚。他将整个大系统分解成供电、液压、传动、控制、检测等几个子模块,分配不同的人重点研读,要求必须吃透原理,画出简化原理图,并列出所有不明之处。

每天晚上,他都会召开技术研讨会。每个人汇报自己当天啃下来的内容,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陈凡则负责答疑解惑,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黑板上勾勒出整个系统越来越清晰的脉络。

他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深夜,他还在对着德英词典和厚厚的原理说明书,逐字逐句地啃着最难的部分,然后将理解的内容用中文写成详细的注释和讲义,第二天分享给大家。

他的外语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大家挠头不已的难题,往往因为他准确理解了某个关键术语或一句说明而迎刃而解。

“这里,‘Vorschubdynaischgeregelt’,动态调节送料!我明白了!”某天深夜,陈凡猛地一拍桌子,兴奋地叫出声,把旁边打瞌睡的技术员小刘吓了一跳,“它不是恒定速度送料,而是根据轧制力反馈实时微调速度!这样才能保证厚度均匀!快!记下来!明天重点讨论这个反馈回路!”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下,整个小组的技术水平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大家对陈凡的佩服,也从最初的技术能力,延伸到了他惊人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

他不再是那个单打独斗的技术尖兵,而是真正成为了引领团队穿越技术迷雾的核心和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