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政(1 / 2)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政,展开了。

自朝会之上,顾命四大臣,强势决绝的那一刻,高山之水,汹涌而下,无人可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朝会之上的那一番针对又岂能不付出代价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这五位在朝廷大政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皆被外派出京。

任何人都知道,这便是他们所直面顾命四大臣所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新朝的政治版图中,既然他们不是合作者,那就只能离开,何时能够回来呢?

直到新政失败!

那新政会失败吗?

无数人望着高居朝堂的内阁五位大学士,再看一看那些汹涌的涌向五位内阁大学士府邸的朝臣,皆从心里摇了摇头。

在没有绊脚石的情况下,以内阁首辅李显穆所拥有的势力,失败太艰难了!

除非…

坐在宫中的太皇太后,站在李显穆的对立面!

但那可能吗?

至少从目前的局势看去,没有任何可能。

无论那些人如何想,六部分拆,终究不可阻挡。

首当其冲的,便是一直以来与六部等官员不属于同一系统的都察院。

也是目前为止少数可以和内阁对抗的部门,曾经这个庞大的都察院被一分为四。

各省的巡抚都御史,从都察院中独立,成为正式不属于任何部门的独立官职,巡抚都御史依旧为从二品官职,各省布政使由从二品降为正三品,与按察使同级别,布政使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巡抚都御史的属官。

巡抚都御史依旧为京官身份,但却成为了事实上的封疆大吏。

反贪司从都察院中独立,单独建立大明反贪总司衙门,反贪总司司长为从二品官职,这个由李显穆一手所建立的衙门,正式跃迁为大明最顶级的部门之一,全权负责大明官员内部纠察,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纪律监察委员会。

前两项本就是后来加入都察院,此刻分离出去也不算什么,但接下来对都察院的改变才堪称翻天覆地,李显穆将都察院分为南北两院。

都察北院是传统督察院的职能,都察院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李显穆并未去触动,因为这是保障皇权的一种权利,若是他连这一项权力都剥夺,太皇太后必然会有极大的危机感。

但他也同时给予了一定的限制,以防止言官故意构陷。

于是都察南院顺势而生,最后剩下的一部分御史进入此部,专门纠察都察院御史。

这二院御史互不相通,一旦进入某一院,终身不得到另一院任职。

这是为了防备相互勾结,以及认为日后难免同僚相见,所作出的一定限制。

颇有些类似锦衣卫,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北镇抚司负责事务,南镇抚司则纠察锦衣卫内部事务。

曾经右都御史所做的,主要是此事,但此刻由李显穆彻底提出分为南北都察院,是极大的权利限制。

因为南都察院,理论上受皇帝直接领导,如果有任何都察院御史,故意因为一己私利而构陷朝廷大员,则不经过都察院以及通政司,直接上报内阁,这是内阁制衡都察院的举措。

其后便是拆分重组礼部和光禄寺,在过去礼部是大明各项规章制度礼仪制度的制定者,而光禄寺则是其下属部门,虽然表面上是独立的部门,但却没有真正的决定权,完全听从礼部指导。

而如今便将光禄寺的决定权,重新交回光禄寺,光禄寺将彻底摆脱礼部控制。

经过这一次分拆,光禄寺从此负责一切皇家礼仪事务,不必再和礼部商议,而礼部则负责大明除皇家制度外的各项礼仪制度,权责相较以前极为清晰。

未来的礼部尚书怕是要如丧考妣,为皇家事务制定各项事宜,那可是真正的肥差,毕竟为太孙大婚,就直接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其中可上下其手的地方太多。

从此之后,礼部将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制定礼仪政策的部门,真正的几乎毫无权力的清水衙门。

若是有心人,便能看出李显穆正在将绝大部分,可能大型贪污的肥差衙门,全部与皇家打上关系。

这其中自然蕴有深意,此刻不便言。

最大的变化,便是将其与科举有关事物拆分出来,成立教育部。

这是此番对礼部改革最为人所震惊的部分。

教育部将不仅仅负责传统科举考试,还将统筹规划大明各类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为了使大明百业具兴,为目前大明各部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教育部的这一番宗旨,立刻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李显穆这是对现在的科举不满,甚至对现在的官员不满!

他们都知道李显穆的父亲李忠文公李祺,就非常重视官员的专业技能。

正统派的心学学子,也都会学习一部分算数以及刑律方面的知识,以使他们进入户部以及刑部工作后,能够有专业的知识去处理具体事务。

这一点也是心学和理学之间矛盾的一点,绝大多数的理学文人,明明学的是格物之道,穷的是天地之理,可却走到了追求虚无飘渺天道的路上,都喜欢务虚,而不喜欢务实。

心学表面上是穷究心之理,可实际上,其理论是为了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在解开心之束缚后,在心中确定善念后,去追求真正的格物之理。

况且当初分拆工部,也是因为李显穆认为工部大多数官僚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只会在钱银方面上下其手,于是彻底将肥差油水从工部中剥离出去。

工部从此变成了各大工程集团的上属监察部门,油水大不如前。

早在唐朝时期便有明法科、明算科,如今瞧着似乎是有恢复这些的打算。

就有人联想到反贪总司的直线升迁,猛然有人意识到,日后想要在户部或者刑部担任官员,是否一定要明法、明算两科的官员呢?

此刻自然无人知晓,李显穆此番真正的打算。

其后,传统三法司的权责重新归纳,则让人深刻领会到李显穆此番改革的重心,便是各部门之间权责要清晰。

这又让人有些猜不到李显穆之意,自宋朝以来,朝廷设置各部,迭床架屋,便是为了让各部互相掣肘。

为何独独李显穆要如此?

其后有人将此事告知太皇太后,希望能够将李显穆最大的支持者,拉到己方阵营。

他们也成功了,太皇太后单独召见了李显穆,询问为何如此?

李显穆将自己接下来的规划告知太皇太后,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李显穆离开了皇宫,而改革依旧进行。

有人大失所望。

有人震惊兴奋。

而后化为深深的敬佩与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