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之上,有能者居之。
这便是朝廷为何要科举选士的原因。
本辅乃是永乐三年的状元,入仕三十年来,创下数不清的功绩,无一事不成,于是历代先帝为我与重任,如今朝廷有新策,乃是由我提出,上奏太皇太后,太后以及皇帝陛下,难道三位圣人不听从我之言,而要听你这无功、无绩、无能、无才之人吗?
你有何面目胆敢站在本辅的面前?
出这些狂悖之言。
你要知道以你的资历和你的能力以及功绩,是没有资格向本辅出这些话的!”
李显穆这一番毫不留情的话语,将对方激的脸色惨白却又讷讷不敢言,因为李显穆的全都是真话。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大殿之上突然爆发出了一阵昂扬的欢呼之声。
乃是心学一众官吏为李显穆而喝彩。
“米粒之光岂可与皓月争辉呢?你们这些人又岂敢和守正公所相辩呢?”杨荣上前大声笑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政策,而你们竟敢与守正公所相辩!”
“实在不知道到底是何人何事何物,带给你们这样无知的勇气!”
这是赤裸裸的嘲讽。
李显穆又道:
“在先帝临终之前,任命本辅,杨士奇,杨荣,杨浦,四人为顾命大臣。
其原因便是我四人在朝廷中卓然而有才能。
而诸位则只能听我等四人之言。
若尔等不尊我等之命,先帝任命我四人又有何意义呢?
不若尔等到先帝墓前,请先帝罢黜,我四人顾命大臣之位!”
李显穆此话一出,直接满殿寂然。
根本无人敢接话。
坐在上首的太皇太后以及太后,闻听此言,纷纷凤目圆睁。
二位圣人的表现让殿中群臣更是不敢直视。
哪怕是有一些愣头青想要出言,也会直接被身旁的同僚所制止,他们投来疑惑的眼神。却只得到更为坚决的不要话。
李显穆这番话中有极其深的陷阱。
顾命大臣岂是这么容易被废除的。
顾命大臣可以死,可以流放,但却绝对不能被臣子所废除。
因为顾命大臣是先帝的遗诏所留下,它代表着先帝的一种意志,也代表着遗诏的神圣。
如果顾命大臣这个名号可以被废除,那遗诏就不再神圣,那么遗诏中所留下的其他东西是否还拥有至高的法理呢?
在古代王朝,先帝的圣旨拥有着远超于现代皇帝的法理性,这是新朝一切统治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是新朝统治者赖以生存的核心基础之一。
任何胆敢攻击这个法理基础的人或者集团,都必将迎来新朝皇权最严厉的最严酷的攻击。
这不再是普通的政治斗争,而是生死之争。
不死不休!
殿上群臣明显很是聪明,看到了这其中的危险,于是不在这个问题上向李显穆多做纠缠。
他们想要在其他的方面向李显穆发动进攻。
但他们立刻发现李显穆之所以会提出这件事,正是因为李显穆知道自己身上最大的优势。
不仅仅是他多年的威望所积攒下的庞大的政治势力,还是因为先帝所留下的遗诏中,他身为顾命大臣所拥有的无可争议的法理性。
这种法理性让他天然能够向皇帝提出一些意见,并且皇帝不得不采纳。
因为用现代的话来,皇帝是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能力责任人,皇帝的监护人是太皇太后以及太后,而顾命大臣在某种程度上也兼任着皇帝监护人的角色。
在这种关系下,顾命大臣天然就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他臣子却没有反驳的空间。
顾命大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先帝的一部分,先帝认为顾命大臣能够在皇帝年幼的时候,代行一部分的皇权。
至少在政务处理上,先帝认为李显穆等四位顾命大臣能够代替皇帝做出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事情。
在国家社稷没有出现真正的动荡之前,在顾命大臣没有确认他们已然失败的情况下,其他的大臣是没有权利去质疑顾命大臣的存在的。
这就是顾命大臣所天然具有的特权!
他们在彻底的失败之前,总是能获得最终的解释权,就如同强势皇帝在每一项事务中最终都可以强硬的去执行自己的意志。
如果皇帝失败,他自然将损失自己的政治威望,但如果皇帝成功,他将获得更大的威望。
放在顾命大臣的身上也是同样如此。
而让人感到绝望的是,恰恰李显穆是那个既有威望又有势力,可以将自己意志所推行的那个人。
一想到这里,那些反对李显穆的人,只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绝望,他们不明白先帝为什么会将如此重要的权利,留给李显穆这么一个本就拥有极大政治威望的人!
他难道就真的如此信任李显穆,相信李显穆不会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吗?
难道他真的就如此相信太皇太后以及太后,能够压得住李显穆这样的重臣吗?
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啊!
如果李显穆只是突然被皇帝所宠幸拔擢,他们自然可以以势压人,纵然是顾命大臣也不会被放在眼里。
可是李显穆才是那个最势大的人,想要击败李显穆这样的人,他们只能够用道理。
可如今他们连道理都讲不过李显穆,从法理上他们也远不如李显穆。
他们想了无数,可却别无他法。
这场斗争的失败并不是他们如今所无能,而是从宣德时期就已然陷入了正式的失败!
在宣德时期所发生的一件件事中,李显穆攫取了宣宗皇帝极大的信任,这种信任完全超越了普通的君臣。
虽然远不如刘备和诸葛亮,但已然足以称得上君臣佳话。
他们心中所想,李显穆又如何不知呢?
他早在十年前就已然知道宣宗皇帝必然驾崩,在这十年间,他几乎事事顺宣宗皇帝的意,不就是为了今日吗?
十年布局,天下岂有能违逆他的其他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