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点点头,打开电脑里的一份报告。那是他前几天做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内的数字遗产保护,只有技术标准,没有伦理规范。有些团队为了追求流量,把文物数据随意授权给商业公司;有些人为了省事,扫描时不做保护措施,导致文物受损;还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把古建筑的数字模型做得面目全非。
“伦理原则不能只停在纸面上,得有落地的办法。”老周说,“比如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所有数字化项目开工前,先过伦理关;再比如设立举报机制,发现违规使用数据的,马上叫停。”
小林突然问:“那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呢?比如去年河南暴雨,很多文物被淹,当时为了抢救数据,我们没来得及做伦理评估就扫描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老周想了想,说:“可以设个‘紧急豁免’条款,但事后必须补做伦理审查,而且紧急情况下的操作,也要以不伤害文物为前提。”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伦理不是束缚,是底线。不能因为追求效率,就丢了根本。”
当天下午,老周带着修改后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伦理保护原则(草案)》,去了敦煌莫高窟。在第285窟前,他把草案递给老李和王队长,说:“这四条原则,是我们用三个月的教训换来的,你们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老李戴上老花镜,一条一条地看。当看到“禁止低俗化篡改”时,他指着壁画上的飞天说:“这些飞天在我们眼里,就像亲人一样。你们能想到保护她们的尊严,我很欣慰。”
王队长则指着“文化主权”那一条,说:“现在很多国外的博物馆,都在抢着做数字遗产,我们要是不把伦理原则立起来,很容易失去话语权。”他顿了顿,又说,“还有一条,数字遗产不能只给专家看,也要让普通人能接触到。比如做些通俗易懂的数字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老周眼前一亮:“对,还要加一条‘公共可及’原则。数字化不是为了把文物锁在数据库里,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但可及不代表无限制,得在保护和开放之间找平衡。”
夕阳透过石窟的窗户,照在壁画上,飞天的衣袂仿佛在光影中飘动。老周看着那幅历经千年的壁画,又看了看手里的伦理原则草案,突然觉得心里踏实多了。他知道,技术会不断发展,新的伦理问题还会出现,但只要守住这几条底线,文化遗产就能在数字时代,真正“活”下去,而且“活”得有尊严。
第二天,在全球数字遗产峰会上,老周代表团队发布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伦理保护原则》。当他念出“不伤害、守主权、尊尊严、可及性、严用途”这十五个字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英博物馆的代表当场表示,愿意按照这些原则,重新修订合作协议;国外的研究团队也承诺,会尊重中国的文化主权,不篡改历史数据。
会议结束后,小林兴奋地跑过来:“周老师,好多博物馆都想跟我们合作,说要按照我们的伦理原则做数字遗产保护!”
老周笑了笑,拿出手机给老李发了条消息:“李师傅,您放心,那些壁画在数字世界里,也能好好的。”没过多久,老李回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修复师们正在给壁画补色,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温暖而坚定。
老周知道,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守住伦理底线,用技术守护文化,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就能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而这五条伦理原则,就像一盏灯,会照亮这条漫长的道路,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