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的伦理审查部很快运转起来。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蜂链宝”的产品说明书重新改写——用漫画代替专业术语,把风险提示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制作了“区块链金融小课堂”的短视频,教投资者如何识别资金池风险。技术部则在林野的建议下,开发了“伦理追踪系统”:所有转账超过5万元的账户,必须进行实名认证;海外资金流动需要经过三道合规审核;一旦发现疑似洗钱的交易,系统会自动冻结并报警。
可麻烦还是找上了门。一周后,陈砚之接到了海外矿池方的电话,对方威胁说如果蜂巢金融继续“多管闲事”,就曝光他们早年的一笔“灰色交易”。张总趁机在董事会上发难,说林野的审查太严,得罪了重要合作伙伴,现在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快撑不住了。
那天晚上,陈砚之在办公室里待到深夜。林野敲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检测报告:“我们发现,那个矿池方不仅在洗钱,还在利用区块链的匿名性,帮恐怖组织转移资金。我已经把证据交给了国际刑警,他们会配合我们追踪资金流向。”
陈砚之看着报告上的证据,突然松了口气。他想起林野曾经说过:“伦理风险防范,不是在问题出现后补救,是在问题发生前,就把漏洞堵上。”现在他终于明白,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不仅能记录交易,还能记录责任——每一笔合规的转账,每一次严格的审查,都是在为“信任”铺路。
一个月后,蜂巢金融的退款工作全部完成。那位72岁的老人再次来到公司,手里拿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守信用,有良心”。陈砚之把锦旗挂在伦理审查部的墙上,林野笑着说:“现在知道伦理审查不是刹车了吧?它其实是方向盘,帮我们走对路。”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落在“伦理追踪系统”的屏幕上。上面的数据还在跳动,但红色的预警提示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合规通过”。陈砚之看着屏幕,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峰会上听到的那句话——技术跑得越快,越不能忽略路上的行人。而区块链金融的未来,从来不是靠技术的“快”,而是靠伦理的“稳”。
后来,蜂巢金融的“伦理审查模式”被写进了《区块链金融行业规范》,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效仿他们的做法。有人问陈砚之,做伦理风险防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是看到投资者打开账户时,眼里不再有疑惑,只有安心。因为我知道,我们做的不仅是金融,更是信任。”
暴雨早已停了,陆家嘴的霓虹重新变得清晰。陈砚之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区块链金融的路还很长,伦理风险防范也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守住“信任”这两个字,就永远不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