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像一块浸透了水的黑布,把陆家嘴的霓虹揉成模糊的光斑。陈砚之站在“蜂巢金融”总部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区块链理财产品“蜂链宝”的实时交易额正以每秒百万的速度攀升,可后台弹出的红色预警提示却像针一样扎进眼里:“匿名账户异常转账,疑似资金池挪用,涉及金额1.2亿。”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时,带着一身寒气的林野把检测报告拍在桌上。这位前央行金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专家,袖口还沾着机场的雨渍,镜片后的眼睛亮得逼人:“陈总,你敢说不知道‘幽灵节点’的事?三个月前你们接入的海外矿池,根本没有合规备案,现在它正把投资者的钱拆分成小额加密货币,往暗网的洗钱通道里转。”
陈砚之的手指攥紧了窗沿,指节泛白。蜂巢金融是他用五年时间建起的帝国,从最初的区块链支付结算,到如今覆盖百万用户的理财产品,他始终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直到上周,一位72岁的老人带着打印的转账记录找到公司,说自己把养老钱全投了“蜂链宝”,现在却连本金都提不出来。老人浑浊的眼泪落在纸上,晕开“保本保息”四个印刷体字,那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去中心化”技术,正在被贪婪的合作伙伴变成收割普通人的镰刀。
“我已经让技术部冻结了那几个匿名账户。”陈砚之的声音有些发紧,“但法务说,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反而成了麻烦——所有转账记录都在链上,可我们找不到实际控制人,就算报警,跨境追踪至少要半年。”
林野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的红色批注:“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只盯着技术安全,却忽略了伦理风险的核心——区块链的‘透明’是对技术而言的,对普通投资者却是‘黑箱’。你以为把风险提示写在协议第17页的小字里就合规了?那位老人连私钥和公钥都分不清,她怎么知道自己投的钱,其实在给海外的赌博平台做资金池?”
窗外的雨更大了,打在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陈砚之想起三年前,他在金融科技峰会上第一次见到林野。当时林野举着一部旧手机,当着全场嘉宾的面说:“现在的区块链金融,就像给马车装火箭发动机——技术跑得越快,越容易忽略路上的行人。伦理不是枷锁,是刹车。”那时他只觉得这话太保守,可现在,他终于明白“刹车”的意义。
第二天清晨,陈砚之召开了紧急董事会议。会议室里,几位股东的声音像炸开的锅——有人说要赶紧找公关公司压下负面新闻,有人提议把责任推给合作的矿池方,还有人咬牙说干脆“割一波韭菜”后关闭平台。陈砚之把老人的转账记录复印件推到桌子中央,声音平静却坚定:“五年前我们做区块链,是想让金融更公平,不是让它变成骗钱的工具。今天起,‘蜂链宝’暂停发售,所有异常账户的资金由公司先行垫付,给投资者退款。另外,我决定成立伦理审查部,由林野担任负责人,以后任何新产品上线前,必须先过伦理关。”
“你疯了?”最大的股东张总拍着桌子站起来,“先行垫付要花多少钱?成立伦理审查部,难道以后每个项目都要等几个月?”
“钱可以再赚,但信任没了,公司就彻底完了。”陈砚之看着张总,“张总,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那位老人时,她怎么说的吗?她说‘你们是大公司,我信你们’。这句话,比任何利润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