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组则在“模仿真人”的界定上吵了三次。有人提出“完全禁止使用真人特征”,但立刻被反驳——如果只是声音相似,没有直接用真人数据,算不算侵权?最终确定“双红线”:一是不得使用在世真人主播的面部、声纹等生物信息建模;二是AI主播的外貌、声音需与已知真人存在“显着差异”,比如发型、音色辨识度要达到80%以上,避免观众混淆。
最棘手的是“信息真实性审核”。苏芮团队搭建了“AI内容预审库”,把时政、财经、医疗等敏感领域的关键词录入系统,AI主播生成内容时,会自动比对库内信息,疑似虚假内容会触发人工审核。可测试时发现,有些AI会用“模糊表述”规避审核,比如把“某药品能治癌症”改成“某药品对癌症有‘辅助作用’”。没办法,他们又联合行业协会,邀请100位资深媒体人、医生、律师组成“专家审核团”,对存疑内容进行二次判定。
第七天深夜,《AI主播伦理监管标准》终于定稿。周明看着文件里的五条核心条款,指尖在“内容溯源机制”那页停顿——他们规定,所有AI主播需在监管平台备案“主体信息”,生成的每一条内容都会附带“数字身份证”,包含制作方、审核人、数据来源,哪怕内容被转发到其他平台,点击水印也能查到源头。
标准发布当天,星港市电视台率先响应。“星小播”的衣领处多了淡蓝色光点,播报前会清晰提示“本内容由AI生成,数据来源:星港环保局”。林舟再看“星小播”的播报,心里的膈应少了些——他甚至发现,有观众在评论区说:“知道是AI反而放心了,至少不会像真人主播那样偶尔口误,但前提是数据要准。”
可监管并非一帆风顺。标准实施第三天,苏芮就发现某短视频平台的AI主播“小甜”仍在模仿真人歌手的声线直播带货。技术组追踪到制作方是一家小公司,负责人起初抵赖:“我们只是‘参考’了歌手的音色,不算侵权。”直到法律组拿出证据——该公司曾购买过歌手的演唱会音频素材,且AI声纹与真人声纹的相似度达92%,远超标准规定的20%阈值。最终,公司被罚款50万元,“小甜”被下架整改。
更让团队意外的是,标准实施一个月后,有观众主动举报某AI主播传播低俗内容。原来,该AI主播在直播中用夸张动作模仿“醉酒状态”,还调侃弱势群体。监管平台根据溯源信息,很快找到了制作方——一家刚成立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以为AI没人管,想靠猎奇博眼球,现在知道错了。”
三个月后,周明在全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展示监管成果:AI主播虚假信息投诉量下降76%,“拟真度超标”问题减少91%,有23家平台因违规被暂停AI主播运营资格。台下,林舟作为真人主播代表发言,他看着大屏幕上合规的AI主播画面,笑着说:“AI主播不是‘替代品’,而是‘助手’。当‘假面’被规范,真人主播能更专注于深度报道、情感传递,AI则可以承担重复播报、信息整合的工作,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
散会时,苏芮收到一条消息:她女儿所在的小学,老师用合规的AI主播给学生讲科普课,孩子们会指着画面里的淡蓝色光点说:“这是AI的‘身份证’,我们要听真信息!”苏芮抬头看向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手机屏幕上,那个淡蓝色光点,像一颗小小的“数字星辰”,在屏幕里闪烁着,也在现实里,照亮了技术与伦理平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