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集:《AI主播的伦理内容监管规则》(1 / 2)

屏幕里的“假面”——AI主播监管实录:深夜十一点,星港市电视台新闻演播厅的灯光依旧雪亮。主播林舟摘下耳麦,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屏幕里却还在循环播放着“自己”的画面——同款发型、相似声线,连播报时微微颔首的习惯都复刻得分毫不差,只是那双眼眸里没有丝毫疲惫,也没有真实情绪,这是台里上周上线的AI主播“星小播”。

“林老师,您今天的晚间新闻收视又破1了,但‘星小播’的点播量已经超您三倍了。”实习生小陈抱着平板跑进来,语气里满是惊叹,“台长说下个月要让‘星小播’接手早间档,您可以调休了。”

林舟没接话,指尖划过平板上“星小播”的播报片段。三天前,这条关于“星港海域赤潮”的新闻里,“星小播”清晰念出了“污染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数据,可他分明记得,环保局提供的准确数据是20平方公里——差了十倍的虚假信息,却在平台上挂了整整两小时才被下架。更让他膈应的是,有观众在评论区说:“林舟主播今天状态真好,凌晨还在更新新闻。”没人知道,屏幕里那个“林舟”,只是算法拼接的虚影。

这样的乱象,不止发生在星港。

一周后,全国网络视听监管办公室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主任周明把一叠投诉信拍在桌上,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发皱:“看看这些!有家长投诉孩子看AI主播说‘吃保健品能长高’,偷偷买了三万块的假货;还有财经类AI主播伪造上市公司财报,导致散户跟风亏损——这已经不是‘技术便利’的问题了,是欺诈!”

会议桌旁,技术组组长苏芮推了推眼镜,调出后台数据:“目前全网活跃的AI主播超8000个,其中37%存在‘拟真度超标’问题,有的直接用真人主播的面部扫描数据建模,连痣的位置都一样。更麻烦的是内容溯源,很多AI生成的虚假新闻,查不到具体制作方,就像没人认领的‘数字垃圾’。”

“必须立规矩。”周明敲了敲桌子,“咱们组牵头,联合网信、广电、法律部门,一周内拿出《AI主播伦理监管标准》,不能再让‘假面’乱了市场,伤了观众。”

接下来的七天,团队几乎住在了会议室。苏芮带着技术组测试“AI标识嵌入”方案——最初想在画面角落加文字标识,可很快发现被不少平台故意缩小到几乎看不见;后来改成播报前强制语音提示“本内容由AI生成”,又遇到部分AI主播用快语速糊弄过去。最后,他们研发出“动态水印”技术:AI主播的衣领处会有一个淡蓝色光点,随画面移动,鼠标点击就能弹出“AI主体信息”,既不影响观看,又无法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