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次谈判、修改和妥协,《极地旅游伦理环保公约》终于定稿。签署仪式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科考站,那天正好是国际极地保护日。林野站在会场前,看着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依次在公约上签字,突然想起苏晓说过的话:“老师,我们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此刻,他有了答案。
公约生效后的第一个南极旅游季,林野和团队一起登上了一艘符合规范的旅游邮轮。船上的游客都背着印有“无塑极地”字样的帆布包,餐具是可降解的玉米淀粉材质,导游拿着扩音器反复强调:“请大家保持距离,不要惊扰动物。”
在阿德雷岛的企鹅栖息地,林野看到了令人欣慰的一幕:游客们整齐地站在一公里外的观测点,举着长焦镜头安静拍摄;几只成年企鹅带着幼崽从冰面上走过,丝毫没有受到打扰。苏晓蹲在一旁,兴奋地记录着:“林队,今年的企鹅繁殖成功率已经回升到65%了!”
艾娃走过来,递给林野一杯热可可,杯子是可降解的纸质材质。“你看,”她指着远处正在清理垃圾的志愿者团队,“旅游公司的资金已经到位,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南极现存的垃圾全部清理完毕。”
林野望着一望无际的冰原,阳光洒在冰面上,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他知道,这份公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极地的生态保护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旅游公司放弃短期利润,游客克制好奇心,各国政府坚守承诺。
傍晚,邮轮返航时,林野站在甲板上,看到一群北极燕鸥从头顶飞过,它们正朝着南极的方向迁徙。这些每年往返于两极的候鸟,像是冰原的信使,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苏晓拿出手机,拍下了燕鸥的身影:“林队,我们以后还会来这里吗?”
林野点头,目光坚定:“会的。只要冰原还在,企鹅还在,我们就会一直守护下去。”
夜色渐浓,北极星出现在天空中,照亮了邮轮的航线。甲板上,几个游客正围着导游,听他讲述《极地旅游伦理环保公约》的制定过程。林野听到一个孩子问:“叔叔,我们以后还能来看企鹅吗?”
导游笑着回答:“当然可以,但我们要记住,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守护。”
林野望着孩子纯真的眼睛,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这片冰原,不仅是动物的家园,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希望之地。而那份签署在冰原边缘的公约,就像一颗种子,终将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守护极地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