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集:秦斩护航,以各地疗效数据证新规可行(2 / 2)

秦斩拿起病历仔细翻看,患者的CT报告显示肿瘤最大径从5.2缩小至3.8,用药记录完整,只是缺少一次当月的复查记录。他示意李教授坐下,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文件:“李教授,您看这个——上周刚发布的《新规补充说明》里明确,因不可抗力导致患者无法复诊的,可凭前两次疗效数据和医生评估意见延期上报,系统已经更新了这个功能。”

李教授接过文件,逐条看完后,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原来已经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是我没仔细看补充说明。其实新规实施后,我们科室的靶向药用药规范确实比以前好,以前总有患者托关系要进口药,现在有了疗效数据对比,国产药的优势也能体现出来了。”

秦斩笑了笑,把动态图表投影在屏幕上:“您看,全国肿瘤靶向药的国产使用率已经从新规前的32%升到45%,而且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下降了18%。这就是数据的意义——不仅能规范用药,还能帮患者选到性价比更高的药。”

下午的苏省调研比想象中顺利。在社区医院的药房里,药师指着电子台账说:“现在每盒药出库前都会扫码登记,患者用药后,我们会通过微信随访收集疗效反馈,这些数据直接同步到省药监局的系统里,比以前人工记录方便多了。”在慢性病管理中心,医生拿出患者的健康档案:“有了疗效数据跟踪,我们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有位高血压患者,以前吃了半年药血压还是不稳定,看了数据才发现,他总在睡前服药,而最佳服药时间应该是早上,调整后血压很快就控制住了。”

调研结束时,苏省卫健委主任递来一份报告:“秦组长,这是我们省半年来的医疗质量报告,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5%,患者满意度提升到92%,这些都离不开新规的推动。以前我们总说‘凭经验用药’,现在有了数据支撑,心里更有底了。”

秦斩接过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行手写的备注:“建议在新规中增加‘基层医务人员数据统计培训’条款”。他掏出笔,在旁边画了个圈:“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回去就研究。新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你们的反馈很重要。”

返程的高铁上,秦斩收到小张的消息:“西南两家医院的数据异常已查明,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导致随访记录日期填写错误,已更正,不存在造假情况。”他长舒一口气,靠在座椅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手机屏幕上,动态图表还在刷新,全国医疗机构的疗效数据达标率已经升到88%,比新规实施初期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他想起三个月前政策刚出台时,局长拍着他的肩膀说:“秦斩,这个新规能不能落地,就看你的了。别担心有反对声音,只要能拿出实实在在的疗效数据,就能证明它是对的。”现在,这些数据就像一张张成绩单,不仅证明了新规的可行性,更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有了落地的支撑。

高铁驶入隧道,窗外的光线瞬间暗了下来,秦斩却觉得心里更亮了。他打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下一步工作重点:1. 开展基层医务人员数据统计培训;2. 优化数据上报系统,增加异常数据预警功能;3. 收集更多患者反馈,完善疗效评价指标。”

隧道尽头的光线越来越亮,秦斩知道,新规的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沿着“用数据说话、为患者服务”的方向,就一定能走得稳、走得远。他合上笔记本,目光望向窗外,田野里的麦子已经抽穗,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像极了那些跳动在屏幕上的、充满希望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