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三:广州,某街边茶馆 – 1月3日下午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这里。一位机灵的说书先生“快嘴李”敏锐地抓住了《参考消息》里的素材。他下午的档口,没讲《三国》,也没讲《水浒》,一拍惊堂木:
“列位看官!今日不讲古,咱讲讲新鲜出炉的‘西洋景’!话说那欧罗巴洲,有个叫英吉利的大国,金銮殿上正吵得不可开交!为啥?为的是万里之外,一个叫南非的地方打仗,银子花得如流水!那龙椅上的…哦不对,洋人没皇上,他们管事的叫首相!那首相说,这银子该花!反对派跳出来指着鼻子骂:‘你个败家子!’两边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还得靠数人头(投票)定输赢!您说新鲜不新鲜?这就叫‘议会’!详情啊,都登在这本《参考消息》上啦!”
他拿起一本《参考消息》晃了晃,接着又把“自行车淑女”的新闻编成了段子,把巴黎贵妇骑车出糗描绘得活灵活现,引得满堂哄笑。最后,他神秘兮兮地说:“还有更神的!洋人发明了一种‘照骨仙光’,唤作‘x光’!能隔着皮肉,把你骨头看得一清二楚!各位想想,要是衙门有了这个,那偷东西的贼,骨头缝里藏个银簪子都能照出来!要是郎中有了这个,你骨头断了藏在哪,一眼便知!您说,这是不是神仙手段?”
茶馆里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对“x光”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原本对世界大事漠不关心的贩夫走卒、市井小民,通过说书人绘声绘色的演绎和《参考消息》上那些深入浅出的“译者注”、“编者按”,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万里之外的世界,如此光怪陆离又息息相关;原来那些高高在上的洋人,也有吵架出糗的时候;原来评判是非,需要听听不同的声音;原来这世上,还有能“照骨”的神奇光线!
影响如涟漪般扩散:
抚台衙门的师爷偷偷研读《参考消息》上关于列强议会辩论、政策动向的分析,尤其是那些“编者按”对西方报道中国事件的剖析,深感这比朝廷含糊其辞的邸报有用多了,为揣摩上意、应对洋务提供了新视角。
遛鸟的老汉在公园里听人念《参考消息》上的趣闻和科技新知,虽然很多听不懂,但“洋婆子骑车”、“照骨光”这些事成了他回家和儿孙吹牛的谈资,模糊地知道“外边变了”。
私塾先生将《参考消息》上一些“译者注”关于议会、法律、科技的解释,当作给学童开阔眼界的补充教材,虽然自己也要琢磨半天。
买办阶层在疯狂追逐《东方商业》的同时,也悄悄翻阅《参考消息》,试图从那些社会文化新闻和“编者按”中,更深入地理解洋东家的思维方式和母国动态,以便更好地周旋。
两份刊物,如同投入晚清这潭死水的两颗石子。《东方商业》以其精准、超前、专业的信息,在金字塔尖掀起了滔天巨浪,让中外商界精英为之疯狂和忌惮;而《参考消息》则以其海量、亲民、深入浅出的解读,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市井巷陌,在潜移默化中冲击着普通中国人的认知边界,悄然改变着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王月生播下的种子,在1901年的新年伊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生根发芽,其影响之深远,远超任何人的想象。郑贯公在应对各方压力的同时,看着《参考消息》在茶楼酒肆间被争相传阅,听着说书人将自己的内容编成段子,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才是他办报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