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贯公心中冷笑,这简直是釜底抽薪!把《东方商业》最核心的时效优势阉割掉,变成别人牟利的工具。他想起王月生事先的叮嘱:信息就是力量,时效就是生命,绝不可受制于人。
“史密斯先生,” 郑贯公语气平静但坚定,“《东方商业》的宗旨,是为所有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商业信息。延迟发布信息,有违我们的办刊原则,也辜负了广大读者的信任。这个提议,恕难从命。”
史密斯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堆起更职业化的表情:“郑先生,请再考虑一下。价格方面,绝对能让贵报馆获得远超发行利润的收益。而且,这对贵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您知道,如此快速的信息渠道,总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关注。”
这话语中暗含的威胁让郑贯公心头一凛,但他毫不退缩:“多谢史密斯先生的好意和提醒。原则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送客!”
史密斯脸色阴沉地离开,报馆外的喧嚣似乎更甚。甚至有人开始喊:“不卖杂志,卖报馆也行啊!开个价!”
郑贯公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窗外汹涌的人潮,既感压力巨大,又隐隐有种推动时代浪潮的使命感。他吩咐手下:“加印!能加多少加多少!但记住,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绝不可为求量而降低标准!另外,对所有试图收购或买断栏目的,一律婉拒!”
场景二:广州,陶陶居茶楼 & 香港,陆羽茶室 – 1月1日傍晚至数日后
与《东方商业》在外商和顶级华商圈引发的狂热追逐不同,《参考消息》的登场显得低调而亲民。它的大小约等于后世两本普通杂志,页数却多达128页(类似于《新华文摘》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朴素,白底黑字“参考消息”四个大字,(参考当时《申报》每份10文,《东方商业》因其特殊纸张和内容定价为1银元,约合1000文),相当于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钱,对于稍有闲钱的人来说绝对负担得起。纸张是普通的新闻纸,印刷质量也远不如《东方商业》精美,但胜在内容海量。
在广州陶陶居、香港陆羽茶室这样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很快有人发现了这本“大块头”。
“咦?乜嘢嚟架?咁厚一本,先卖廿文?”(咦?什么东西?这么厚一本,才卖20文?)一个穿着短褂的码头工人在报童手中买下一份,好奇地翻开。
很快,茶楼里、街边的榕树下,就有人捧着这本《参考消息》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甚至围拢起一小圈人听人朗读。
“转载《泰晤士报》12月18日”《英下议院激辩南非战争拨款》:
新闻内容简述: 报道了英国议会就布尔战争巨额军费展开激烈辩论,反对党指责政府财政挥霍。
正文后小字印着译者注(用白话解释): “议会”:如同我大清的都察院加户部再加一部分府衙升堂审案的地方,不过里面坐着的不是官老爷,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代表,叫“议员”。他们可以公开吵架(辩论),指责官府(政府)的不是,最后用投票决定事情。“反对党”:就是朝廷(政府)里的另一帮人,专门负责找茬、提意见的。“拨款”:就是批银子。
一个老茶客捋着胡子:“啧啧,原来洋人的朝廷里也能这样公开吵钱的事?还让专门的人唱反调?这…这成何体统?不过倒是挺热闹!”
旁边的账房先生若有所思:“这‘投票’的法子,倒像是大商号里股东们议事…”
“转载《费加罗报》12月20日”《巴黎新时尚:自行车淑女》:
新闻内容简述:报道巴黎女性流行骑自行车,引起社会保守人士争议,认为有伤风化。
译者注: “自行车”:两个轮子靠脚踏行走的铁马,不用喂草。“淑女”:洋人说的大家闺秀。“有伤风化”:洋人觉得女人露胳膊露腿(骑车需穿较利落服装)骑在马上(车)上街,不成体统。
几个年轻后生看得眼睛发亮:“哇!洋婆子还能骑这铁马满街跑?厉害!”
旁边一位老夫子摇头晃脑:“哼,蛮夷之邦,礼崩乐坏!”
但角落里一位穿着改良袄裙的女学生却看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