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龙凤胎满月酒的烟火欢腾(2 / 2)

“嫣凤,你月子里可得多吃点好的,猪脚姜醋蛋最滋补了,能驱风补血,对你身体恢复好,也能让奶水足,娃们吃得饱,才能长得壮!”张婶说道,她是村里的过来人,带大了三个孩子,经验丰富。

“嗯,我娘天天给我煮猪脚姜醋蛋,还有莲藕猪骨汤,说这些都是补身体的。”秦嫣凤点点头,“奶水还行,两个娃都够吃,就是晚上有点熬人,两个娃轮流醒,有时候一晚上都睡不好。”

“都这样,熬过去就好了!”刘婶笑着说,“等娃们大点,能睡整觉了,你就能轻松点了。我那时候带两个孩子,也是天天熬,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就好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育儿的辛苦与快乐,秦嫣凤听着,心里也踏实多了,原来带孩子都是这样,不是自己一个人这么累。

厨房那边,早已是烟火缭绕,香味顺着风飘得老远,引得院子里的人频频侧目,孩子们更是围着厨房打转,时不时探头朝里面望,嘴里念叨着:“什么时候开饭啊?我饿了!好久没闻过肉香味了。这次主家可是杀了一头野猪做席呢!”

厨房里,覃龙的七叔覃德昌正忙着指挥大家做菜。覃德昌今年四十多岁,头发已经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手脚麻利。他围着一条蓝布围裙,额头上渗着汗珠,却顾不上擦,一边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喊着:“一柴,你把猪脚姜醋蛋端出去,先给嫣凤和客人尝尝!”

厨房帮忙的同村伙伴有:海拍,一柴,洪潮,扭海,糖果头,气功,鸡公头,阿q,萝卜屁,大头灯,老鼠炎,大绵头,二照,皇上,五弟,金养,三照,咖啡,猪郎二,他们都在新搭建的简易厨房忙碌着。

“哎!好的,德叔”旁边的一柴应了一声,他是覃龙、何虎特意来帮忙的。阿一柴端着一个大大的瓦煲,里面是热气腾腾的猪脚姜醋蛋。瓦煲是覃德昌特意找出来的,用了几年了,内壁已经有些发黑,却很干净。猪脚姜醋蛋的香味浓郁,酸甜的味道混着猪脚的肉香,让人垂涎欲滴。

这猪脚姜醋蛋可是满月酒的绝对标志性菜品,没有之一。江奔宇这次用一头野猪做席,所以覃德昌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把新鲜的猪脚,洗干净后焯水,去掉血沫和多余的油脂;然后把姜切成片,用小火炒干水分,炒出姜香;接着把猪脚、姜片放进瓦煲里,倒入适量的米醋和红糖,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炖了整整一天一夜,直到猪脚变得软烂,鸡蛋也吸满了汤汁,入味十足。

这时候的物资还不算丰富,醋和糖都是凭票购买的,这些东西他江奔宇不缺,才买够了做猪脚姜醋蛋的材料,就是想让秦嫣凤好好补补身体,也让客人们吃得满意。

除了猪脚姜醋蛋,厨房里还炖着莲藕猪骨汤。猪骨是江奔宇从空间里拿出来的,莲藕是从其他村的池塘里挖的,粉糯香甜。覃德昌安排大头灯把猪骨焯水后,和莲藕一起放进大铁锅里,加入足量的清水,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炖了三个多小时,汤变得浓郁白亮,飘着淡淡的莲藕香和肉香。

案板上,村里的伙伴海拍、洪潮、扭海、糖瓜头、气功几人正在处理白切鸡。这鸡是江家自己养的走地鸡,养了几个月多,肉质紧实,鸡味十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只完整的鸡是宴席上最硬核的菜,体现了主人的诚意。

海拍把鸡处理干净后,洪潮就把鸡放进沸水里焯水,然后用小火慢浸,直到鸡肉熟透。随后洪潮就捞出来沥干水分,切成块,摆放在盘子里,旁边放着姜葱蒜做的蘸料,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剩下几人把摆盘好的鸡肉端上桌去。

旁边,鸡公头、萝卜屁、老鼠炎、大棉头、二照几个人正在切芋头扣肉。

五花肉是江奔宇打的野猪,肥瘦相间。鸡公头把五花肉先焯水,然后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捞出来,随后萝卜屁就把炸好的五花肉切成薄片;

芋头切成和肉一样厚的片,也放进油锅里炸熟;然后在碗底铺上一层芋头,再铺上一层五花肉,浇上用南乳、酱油、糖调好的酱汁,放进蒸锅里蒸,蒸到肉和芋头都软烂入味,寓意“家肥屋润”。这道菜肥而不腻,非常“送饭”,是那个年代解馋的硬菜。

还有一道清蒸鲩鱼,鱼是江奔海提前两天多从村里生产队池塘里捞的,新鲜得很。五弟副业杀鱼,把鱼处理干净后,由金养在鱼身上划几刀,放上姜片和葱段,淋上少量的酱油和料酒,随后三照就把鱼放进蒸锅里蒸,蒸好鱼后由咖啡他撒上葱花,浇上热油,香味立马就出来了。

鱼寓意“年年有余”,是宴席的压轴菜,通常不会吃完,要留一点,象征“有余”。

院子里,红鸡蛋已经准备好了。覃龙的妹妹覃丹,秦静和几个小姑娘一起,把煮熟的白鸡蛋放进一个盆里,加入红曲米和少量的水,煮了一会儿,鸡蛋就被染成了红色,个个红得鲜亮,象征着喜庆、新生与传宗接代。每个到场的宾客,都能分到一两个红鸡蛋,这是最传统、最古老的习俗。

“开饭咯!”随着覃德昌的一声喊,帮忙的兄弟们开始上菜了。他们端着装满菜的盘子,穿梭在桌席间,碗碟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

先上的是红鸡蛋,每个客人面前都放着一两个,大家拿起红鸡蛋,有的直接剥开吃,有的放进兜里,说要带回家给孩子吃。

接着上的是猪脚姜醋蛋,瓦煲放在桌子中央,大家你一勺我一勺地舀着吃,猪脚软烂脱骨,鸡蛋入味酸甜,姜的辛辣味被醋和糖中和了,只剩下浓郁的香味。“好吃!这猪脚姜醋蛋做得真地道!”客人们纷纷称赞。

然后是白切鸡,金黄的鸡肉摆放在盘子里,旁边放着蘸料,大家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鸡肉,蘸上蘸料,放进嘴里,肉质紧实,鲜香可口。“这鸡是走地鸡吧?味道就是不一样,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有人说道。

芋头扣肉、清蒸鲩鱼、豉汁炒田螺、清炒生菜……一道道菜肴陆续上桌,摆满了八仙桌。这时候的宴席,以肉菜为主,蔬菜通常是作为配菜或最后上一道清炒时蔬,比如这道清炒生菜,寓意“生财”,不会像现在这样讲究荤素搭配。海鲜更是罕见,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虾、蟹等海鲜是奢侈品,很少出现在宴席上,靠近河涌的地方可能会有河虾、田螺等,所以这道豉汁炒田螺,也成了宴席上的一道特色菜。

主食是米饭,用大大的饭桶装好,放在院子的角落里,谁想吃了,就自己去盛。米饭是自家种的稻谷碾的,颗粒饱满,带着淡淡的米香。

客人们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称赞饭菜做得好。男人们端着米酒,互相碰杯,划拳行令,“五魁首!六六顺!八匹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酒气混着汗水浸红了脸颊,却越喝越精神。

江奔宇端着一个搪瓷碗,里面盛满了米酒,穿梭在桌席间,跟每桌客人碰碗:“多谢各位乡亲来捧场,我江奔宇有福气,得这对龙凤胎,往后大家多走动,常来家里坐坐!”

“奔宇,祝你家娃健健康康,快高长大!”客人们纷纷回应,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几个半大的孩子,吃完了饭,就围在竹床旁边看龙凤胎。他们大多是村里邻居家的孩子,年纪在五六岁到十岁之间,脸上还沾着饭粒,眼神里满是好奇。

“你看,小弟弟的眼睛好大啊!”一个小女孩小声说道。

“小妹妹好乖啊,一直睡觉,都不闹。”另一个小男孩接着说。

胆大的孩子伸出手,想摸摸孩子的小手,被自家娘拍了手背:“轻点!别吓着娃!小心点,别把娃吵醒了!”

秦嫣凤笑着摆摆手:“没事,让他们瞧瞧,孩子们好奇嘛。”她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又看了看自己怀里的一双儿女,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有个小男孩从兜里掏出一颗糖,递到秦嫣凤面前:“婶婶,这颗糖给小妹妹吃,可甜了!”

秦嫣凤笑着接过糖:“谢谢你啊,小朋友,小妹妹现在还不能吃糖,等她长大了,再给她吃好不好?”

小男孩点点头,又凑到竹床旁边,仔细地看着小弟弟,嘴里念叨着:“小弟弟,你要快快长大,以后我带你去池塘边抓蝌蚪!”

院子里的笑声、说笑声、划拳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在一起,热闹非凡。连院外小池塘里的青蛙都似被这热闹感染,呱呱叫得欢,像是在为这满月酒助兴。

江奔宇看着满院的宾客,看着媳妇幸福的笑容,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心里乐开了花。他忙前忙后,安排给客人添菜、敬酒,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想当初,江奔宇结婚的时候,条件还不好,宴席也简单,如今家里添了龙凤胎,日子也更盼头,他打心底里高兴。

日头渐渐升到中天,晨雾早已散尽,暖融融的阳光洒在院子里,照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远处的田埂上,还有晚到的客人,他们说说笑笑地朝江家走来,有的手里提着礼物,有的怀里抱着孩子,脸上带着笑容,显然也是来参加满月酒的。

屋檐下,村里的文艺骨干陈叔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岭南小调,他的声音洪亮,曲调悠扬,“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快乖乖落床……”熟悉的旋律引得大家跟着哼唱起来。歌声、笑声、孩子的嬉闹声,裹着饭菜香、米酒香、草木香,在蛤蟆湾的上空久久回荡。

秦嫣凤抱着女儿,江奔宇坐在她身边,看着竹床上的儿子,又看了看满院的亲朋好友,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时候,物资不算富足,生活也不算富裕,但这份质朴的人情、浓浓的亲情、真诚的祝福,却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这顿满月酒,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华丽的排场,却有着最地道的岭南风味,最热闹的乡村氛围,最真挚的情感。它像一幅鲜活的画卷,定格在1977年的初夏,定格在蛤蟆湾的土地上,也定格在江奔宇和秦嫣凤的记忆里,成为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温暖时光。

随着客人们陆续散去,有的带着满满的祝福,有的带着分到的红鸡蛋,还有的带着主人家打包的饭菜,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江奔宇和秦嫣凤送客人到院门口,不停地说着“慢走”“有空再来”。

院子里,杯盘狼藉,江奔宇的兄弟们忙着收拾碗筷,许琪则在厨房里煮着热水,准备给孩子们洗澡。秦嫣凤抱着女儿,江奔宇抱着儿子,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看着两个熟睡的孩子,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幸福。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粉嫩的小脸上,也洒在江家的小院里,温暖而明亮。1977年的蛤蟆湾,因为这对龙凤胎的满月酒,变得格外热闹,格外温馨。而这份热闹与温馨,也将伴随着这对龙凤胎的成长,成为蛤蟆湾最珍贵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