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这姑娘的心里藏着比山还坚定的力量(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954 字 22小时前

清晨七点的天光,像一层薄纱裹着国医堂的青砖黛瓦。杨澜生推开诊室门时,艾草的清香已经漫了过来——管芳正蹲在药炉前添炭火,白大褂的下摆沾了点灰,侧脸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柔和。

“哥,你来了。”她直起身,手里还拿着把铜火钳,见他进来,眼睛亮了亮,“我猜你没吃早饭,带了小米粥。”

诊台上摆着两个粗瓷碗,小米粥冒着热气,旁边是白面馒头和一小碟咸菜,咸菜切得细细的,淋了点香油。“刚出锅的,快趁热吃。”管芳把筷子递给他,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像被烫了似的缩了缩。

杨澜生接过筷子,心里暖烘烘的。管芳跟着他五年,从刚毕业的毛丫头长成能独当一面的骨干,他总把她当妹妹看,可这份细致入微的体贴,有时会让他想起年轻时的彭悦——那时彭悦也总在他值夜班后,端来一碗热粥,说“暖胃”。

两人并肩坐在诊台边,晨光透过木窗棂落在粥碗里,漾起细碎的金波。“小芳,有件事想跟你商量。”杨澜生咽下一口粥,声音里带着郑重,“合作社得找个总经理,你堂哥管强……你觉得行吗?”

管芳夹咸菜的筷子顿了顿,眉头慢慢蹙起:“哥,他能力是有,可私心太重。”她放下筷子,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画着圈,“五年前他搞过合作社,种的黄芩行情好时,大家都跟着赚钱;后来价格跌了,他偷偷把自己的货低价卖了,瞒着其他人,等大家发现时,药材都烂在库里了。现在他开着自己的公司,眼里只盯着利润。”

她的声音低了些,带着点无奈:“农户们现在见了他还绕道走,要是让他来当总经理,怕是没人肯信合作社。”

杨澜生点点头,他早料到管芳会这么说。管强的事他听过,精明有余,担当不足,合作社刚起步,最需要的是让人信服的口碑,确实不能冒险。“那你觉得,还有合适的人吗?”他看着管芳,眼里带着期许。

合作社的法人和总经理,不仅要懂药材、会管理,更得让农户觉得“靠得住”。研究所的人不行,容易让人觉得“官气重”;政府派来的人也不妥,缺了点对田间地头的熟稔。他在心里把相熟的人过了一遍,竟没一个完全合适的。

“哥,你别急。”管芳见他眉头紧锁,忽然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倒有个人选,就看人家愿意不愿意。”

杨澜生有些意外地看着她:“谁?”

“丘春晓。”管芳的声音轻快起来,带着笃定,“春晓姐有三个别人比不了的优势。”

她伸出手指,一条条数着:“第一,她家世代行医,丘老爷子在周边乡镇威望高,没人不信丘家的名声。她来当法人,农户们肯定服;第二,你忘了?上次你去堤上镇会诊,说丘家自己种着几亩药材,都是按古法种养的,连肥料都只用草木灰,她懂行;第三……”

管芳忽然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点促狭:“你给病人扎针时,她总在旁边看,连你捻针的角度都记在本子上,这股子认真劲儿,说明她负责任。再说了,她看你的眼神……”

“小芳!”杨澜生打断她,耳尖有些发烫。丘春晓看他时的眼神,他不是没察觉,那里面的光亮,像藏不住的星星,可他已有家室,只能装作不懂。

“哥,我是说正经的。”管芳收起玩笑的神色,眼神变得认真,“春晓姐没搞过合作社,可她有同理心,知道农户不容易。你选人时,经验哪有责任心重要?愿意学、肯担当,比什么都强。”

杨澜生沉默了。管芳的话像颗石子,在他心里漾开圈圈涟漪。他想起丘春晓的样子——上次去她家,她蹲在药田边,指尖抚过丹参的叶片,轻声说“这草怕涝,得把垄起高些”,眼神里的专注,像在对待珍贵的药材。她确实懂,也确实认真。

“你说得对。”他终于点头,心里的迷雾豁然散开,“经验可以学,责任心却学不来。”他放下碗筷,站起身,“我这就去找她谈谈。”

管芳看着他雷厉风行的样子,笑着递过他的公文包:“哥,别急着走,先把病人看完。”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怅然,“你呀,总是这样,认定的事就马上做。”

杨澜生回头看她,晨光落在她年轻的脸上,睫毛投下浅浅的影。“还是你看得透彻。”他伸手,想像小时候那样揉揉她的头发,手伸到半空,却又轻轻放下,“等这事定了,哥请你吃羊肉汤。”

管芳的眼眶忽然有点红,低下头去收拾碗筷:“嗯,我等着。”

上午的诊疗格外顺利,杨澜生给最后一位病人开完方子,拿起手机给丘春晓发了条微信:“有空吗?想找你聊聊合作社的事。”发送键刚按下去,就收到了回复:“在家,杨哥过来吧。”

他抓起公文包往医院外走,路过药房时,管芳探出头:“哥,路上小心。”阳光落在她眼里,闪着细碎的光。

打车去堤上镇的路上,杨澜生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麦苗刚返青,像铺了层绿绒毯,远处的山坡上,几株连翘开得正艳。他想起丘春晓家的药田,就在那片山坡下,去年秋天见时,丹参的叶片还带着露水,透着股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