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行了,老娘还是去平原看看我的情人吧!(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21 字 20小时前

下午五点,杨澜生终于合上了病历本。最后一位患者的咳嗽声消失在走廊尽头,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平原县中药种植合作社方案》铺开。方案里的资金筹措部分总觉得空泛,陶中凯大公司的老总,他们公司的投资不会做的前期投入,何况自己要做的事情不一定符合他们公司的要求,而且农户的保底收益、基地的灌溉设备更新,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活水。

他习惯性地翻开那本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指尖划过目录,“韦氏医疗项目商议(106-122页)”一行字忽然跳进眼里。牛皮封面下的纸页微微发脆,106页上,韦昆的话凌厉如刀:“医疗投资需设三道防线:疗效底线、价格红线、公益暗线。”旁边是他当时的批注:“平原县中医院可作为试点,中西医结合模式契合韦氏理念。”

杨澜生的指尖在“韦氏集团”四个字上停顿片刻。他想起自己作为韦氏医疗项目参与人的身份,想起韦家在医疗领域的深耕目标,韦昆亲自执掌的健康产业基金,去年刚注资了两家中药企业。或许,他们能看到平原县中药合作社的价值。就将方案的草稿发到了他的微信上,说半小时 后联系他。

半小时后,手机拨号的手微微一顿,他忽然笑了。虽然韦昆的病是自己看好的,但每次需要韦昆的时候,总像欠着她什么似的。去年在京城,为了说服韦氏投资方案中加入民生思想,他陪着她在湖广会馆听了两晚的戏,直到她被《锁麟囊》里“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的唱词打动,才松口说“你可真有耐心”。

“嘟——”电话接通的瞬间,传来京胡的过门儿,是《贵妃醉酒》的调子。

“哎呦,杨大才子今日不忙诊病,改学资本家拉投资了?”韦昆的声音带着戏腔,背景里隐约有票友的调嗓声。

杨澜生没接她的玩笑,沉声讲起合作社的规划:从东山两个乡镇的丹参基地到南坡的连翘育苗,从农户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到与陶中凯团队的分工,末了才提资金缺口:“韦氏若有意向,可占股不超过20%,只参与分红,不介入运营。”

听筒那头静了静,随即传来一声轻哼,尾音带着点刻意的嘲讽:“现在才想起老娘?前阵子我让你帮着看看投资方案,,你倒好,说什么‘现在政策环境不明,需要谨慎’,架子比国家卫分健委的主任还大。”她顿了顿,语气转冷,“我这正要去吊嗓子,没空陪你聊这些。拜拜。”

忙音像断了的琴弦,突兀地响起。杨澜生举着手机,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忽然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每次她闹别扭,都是这副模样,嘴上说着狠话,眼里却藏着期待。他点开微信,敲下“老子找你有正经事好不好!”,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仿佛能看到她对着屏幕挑眉的样子。

十分钟后,电话回了过来。“说吧,要多少银子才能让你的合作社活起来?”韦昆的语气软了些,背景里的京胡声停了。

“不是要银子,是要懂行的伙伴一起努力。”杨澜生走到窗边,望着医院北边的灯火,“你知道农户最缺什么——不是钱,是‘种得好、卖得好’的底气。韦氏的渠道、经验,比单纯的投资金更重要。”

“哟,这是把我当免费顾问了?”韦昆笑了,笑声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暖意,“行了,老娘还是去平原看看我的‘情人’,顺便考察考察。不过说好了,若真是你的一厢情愿,老娘当场就走人。”

挂了电话,杨澜生的耳尖有些发烫。他知道“情人”不只是玩笑话,却还是忍不住想起去年在韦家老宅,她借着酒意,指尖划过他手腕的脉门:“杨澜生,你这脉象,看着沉稳,实则藏着股执拗,跟我爷爷收藏的那株百年野山参似的。”

他不知道的是,韦昆挂了电话,转身就进了里屋。韦老爷子坐在沙发上看他发过去合作社方案,见女儿进来,抬了抬眼皮:“想好了?”

“他那合作社,说白了就是缺个懂市场的人。”韦昆坐在父亲对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韦氏的主业在中医馆的连锁,种植基地的品种都名贵药材,而他们这个方案中都是一些普通的药材,我们要是参与的话,确实不妥,但……”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但,总不能看着他栽跟头。”

韦老爷子放下方案,看着自己宝贝女儿眼神中的温柔,在心中叹了一下,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个紫檀木盒,里面是枚老玉印章,刻着“韦氏药行”四个字:“你太爷爷经历了一场大病,后来是一位普通的郎中给看好的,你爷爷当年就想着建立药行和医馆,并拜访了不少名家,还请当时的大师刻了这方印,可惜家族遇到了危机,就没有实现,他总说,‘药材如人,得遇懂它的医家,才能显其性’。澜生是懂药材的人,你若能帮他把药材基地建好,也可以为我们积累经验,何况他的经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我知道。”韦昆接过木盒,指尖触到冰凉的玉质,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教她认字时的情景,而爷爷的手边,就有一本线装的《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