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药田深处的初心(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18 字 3天前

药田深处的初心

羊肉馆的砂锅还在咕嘟作响,当归与羊肉的香气漫过桌面,杨澜生却忽然放下筷子,望着窗外田埂上劳作的农人,眉头微蹙。“中凯,有件事我得跟你说清楚。”他的声音沉了沉,带着不同于诊室问诊的郑重,“近几年有些资本跑到农村圈地,打着种植的旗号,实则把土地当资产炒作,最后供应链被他们攥在手里,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你这次来,真能保证不走这条路?”

陶中凯夹羊肉的筷子顿在半空,脸上的笑意慢慢敛去。他沉默片刻,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推过来,封面上“平原县中药种植项目承诺书”几个字格外醒目。“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他指着文件里的条款,“这是公司股东会通过的,土地流转价格按高于市场价15%执行,优先雇佣本地农户,种子、技术、销售全链条公开,每年拿出利润的5%成立农户互助基金。”他抬起头,目光与杨澜生相撞,没有丝毫闪躲,“我不能保证别人怎么样,但我陶中凯向你保证,绝不为资本运作牺牲农民利益——毕竟,我爷爷也是种了一辈子地的。”

杨澜生指尖划过文件上的红章,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却仍有些沉甸甸的。他想起去年在邻县看到的景象:资本圈走的万亩良田荒草丛生,曾经的稻农成了打零工的,拿着微薄的日结工资,眼神里的光都淡了。

分手时,陶中凯拍了拍他的肩膀:“方案的事不急,你再琢磨琢磨。下周我带团队来,咱们去东山实地看看。”黑色轿车驶远时,杨澜生望着车尾灯消失在路的尽头,忽然觉得手里的处方笺和脚下的土地,原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到办公室,夕阳正透过百叶窗,在会诊记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杨澜生翻开地质报告,东山的土壤数据旁,他曾用红笔标注“适合丹参规范化种植”,此刻那些数字忽然活了过来,变成田埂上的行距、灌溉的水流、农户弯腰采收的身影。他掏出手机想给蒋迪书记打电话,指尖悬在拨号键上,却又迟迟按下——他既怕错失机会,又怕一步踏错,辜负了这片土地。

晚饭时,彭悦见他对着一碗山药排骨汤出神,夹了块排骨放进他碗里:“今天怎么了?从中午回来就魂不守舍的。”

杨澜生扒拉着米饭,没说话。岳父彭老爷子放下酒杯,青花瓷杯底与桌面碰撞出轻响:“是为中药基地的事吧?上午我去公园遛弯,听县府办的老张说了一嘴。”

杨澜生抬头,有些惊讶:“爸您也知道了?”

“全县都快传遍了,说有大老板要来投资种药材。”彭老爷子呷了口酒,目光落在他脸上,“我看你不是拿不定主意,是心里有坎儿。”

“爸,我是担心……”杨澜生把对资本圈地的顾虑和盘托出,说到激动处,手里的筷子都在抖,“那些祖祖辈辈种药的农户,要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最后连自己的地都做不了主,那我们搞中药种植还有什么意义?”

彭老爷子听完,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智慧:“你小子啊,忘了自己常说的‘医者仁心’?当医生要对症下药,做事不也一样?资本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开渠引水,用得不好才会泛滥成灾。你不是一直想让县里的药材打出名气,让乡亲们靠这发家吗?现在机会来了,总不能因为怕呛水,就一辈子不下河吧?”

“可是……”

“没有可是。”彭老爷子打断他,指节敲了敲桌面,“你忘了年轻时在山里采药,为了找一株野山参,摔得腿肚子都青了?那股子认准了就不撒手的劲儿,现在怎么没了?”

杨澜生愣住了。窗外的月光漫进来,照亮岳父鬓角的白霜,也照亮了他心里蒙尘的角落——是啊,当年他背着药篓在深山里跋涉,不就是想让好药材能救更多人?如今有机会让药材从田间走到更远的地方,怎么反而犹豫了?

夜里躺在床上,彭悦已经睡熟,呼吸均匀得像春日的风。杨澜生却毫无睡意,起身走到书房,拨通了林琳的电话。她在省中医药大学任教,对中药产业的产学研结合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