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你们为什么选平原县?”(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86 字 4天前

诊室茶香里的产业蓝图

国医堂的艾草烟还没散尽,杨澜生刚给最后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做完推拿,指节泛着用力后的微红。“管芳,给下一位患者艾灸时注意艾绒的纯度,上次那批有点杂。”他一边叮嘱,一边转身想去洗手,手肘却差点撞到一个人。

他愣了愣,才发现陶中凯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深蓝色西装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手里把玩着串紫檀手串,见他看来,嘴角勾起熟悉的弧度,朝洗手池方向扬了扬下巴:“先洗手,刚碰过病人,讲究。”

杨澜生笑了笑,转身走向洗手台。水流哗哗作响,冲走指缝间的药味,也冲开了记忆——当年在京城中医药大学的篮球场,这家伙总爱穿着白衬衫打球,汗湿了也不肯脱,说“这样才有学长范儿”,结果被队医追着骂“不懂中医养生”。

“哥哥啊,你是真不拿我当兄弟。”陶中凯接过杨澜生递来的茶杯,指尖叩了叩杯沿,一脸严肃得像要谈判,可眼底的戏谑藏不住,“我从县城绕到这儿,堵你三次了,每次都见你被病人围得水泄不通。”

杨澜生呷了口茶,碧螺春的清香在舌尖散开:“呵呵,我一个县中医院的普通医生,哪敢劳陶总的大驾。”他故意拖长了语调,“听说你最近在南边搞房地产,怎么有空回这小地方?”

“嘿,你这话说的,好像我陶中凯是那种忘本的人?”陶中凯瞪眼时,眼角的细纹比当年深了些,却还是那副痞帅模样,“当年你帮我追女朋友,在宿舍煮的那锅当归羊肉汤,我现在还记得味儿呢。”

诊室里的吊扇慢悠悠转着,扬起一阵淡淡的药香。管芳带着最后一位患者出门时,朝杨澜生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我去关诊室门”。门“咔嗒”一声合上,隔绝了外面候诊区的嘈杂。

“说吧,找我什么事。”杨澜生往椅背上一靠,双手枕在脑后,这是他在大学宿舍和陶中凯抬杠时的经典姿势。

陶中凯却忽然坐直了,从公文包里掏出个U盘,往桌上一放:“县里要搞中药种植研究所,还被省里定为研究基地,这事儿你知道吧?”

杨澜生的手指顿了顿。窗外的玉兰树影落在他脸上,忽明忽暗:“知道,周一下午开了工作会议,规划方案还在报批。”他拿起桌上的茶杯,杯壁的温度让指尖微微发烫,“由省中医药研究院牵头,市县中医药管理局配合,我这个所谓的‘首席专家’,暂时还插不上话。”

“插不上话?”陶中凯挑眉,伸手敲了敲桌面,“当年在实验室,你为了‘麻黄碱提取工艺’跟教授争得面红耳赤,现在跟我说插不上话?”他往前凑了凑,手串上的紫檀珠子碰撞出轻响,“我可听说了,地质水文报告是你带队做的,适合种什么药、在哪种,你心里门儿清。”

杨澜生没接话,只是望着窗外。去年深秋,他带着学生在全县跑了四十天,脚底板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终于摸清了平原县的“脾气”——东山的沙壤土适合种丹参,南坡的腐殖土能育连翘,唯独城西那片黑土地,看似肥沃,却因为地下水位高,只能种耐旱的金银花。这些数据都锁在他电脑的加密文件夹里,可方案编制组至今没找过他。

“适合本县种植的中药品种就十几种,经济效益好的也就五六个。”杨澜生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怅然,“还得符合耕地保护政策,那些想在基本农田上种白芍的,纯属瞎折腾。”

陶中凯忽然笑了,拿出手机拨了个号码:“小王,把早上准备的东西拿上来。”

没过多久,一个穿黑色夹克的小伙子敲门进来,手里提着两提茶叶和个鼓鼓囊囊的黑袋子,放在桌上时轻轻“咚”了一声。“杨医生好。”小伙子规规矩矩鞠了一躬,眼神里带着好奇——大概没见过老板对一个县医院的医生这么客气。

人走后,陶中凯把黑袋子往杨澜生面前推了推:“打开看看。”

杨澜生掀开袋口,两瓶红星二锅头露了出来,标签都泛黄了,一看就是有些年头的陈酿。再看那茶叶,特级碧螺春的包装盒上,印着产地东山,正是他老家那片茶园的标志。

“这还差不多。”杨澜生笑了,指尖摩挲着酒瓶上的纹路,“说吧,你那八十亿想怎么花。”

陶中凯眼睛一亮,身子往前探得更厉害了:“公司股东会刚定的,五年内砸八十亿进中药种植和研究,但不控股。我们要做的是搭台子——给农户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给加工厂建标准化车间,给研究机构配设备。最后目标是打造三到五家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企业,跟脚盆国的汉方药、棒子国的高丽参打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