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你们为什么选平原县?”(2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86 字 4天前

他拿起桌上的地质报告复印件,指着其中一页:“你看,你们县的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比药典标准高17%,要是能形成规模化种植,再搞深加工,做成丹参酮胶囊,利润能翻五倍。”

杨澜生的手指在“丹参”两个字上轻轻点着。他想起去年在东山看到的景象——农户们还在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施肥凭经验,采收看日子,好好的药材因为加工不当,卖不出好价钱。“你想怎么做?”

“先建三个示范基地。”陶中凯拿出平板电脑,点开一份PPT,“东山丹参基地搞有机种植,配智能灌溉系统;南坡连翘基地搞林下经济,套种牧草养山羊,药材秸秆能当饲料;城西金银花基地搞观光农业,花期开旅游专线,让城里人来采摘。”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格外认真,“最重要的是建个检测中心,从种源到成品全流程把控,不能砸了‘平原县中药’的牌子。”

杨澜生看着屏幕上的规划图,忽然想起大学时陶中凯在创业大赛上的样子——那时他拿着“中药渣种植食用菌”的方案,在台上说得眉飞色舞,眼里的光比聚光灯还亮。十几年过去了,这家伙眼里的光一点没变,只是多了些沉淀后的笃定。

“你们为什么选平原县?”杨澜生忽然问,“比我们条件好的地方多的是。”

陶中凯关掉平板,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说:“因为它是张白纸。没有老企业的包袱,没有复杂的利益纠葛,正好能按我们的想法来。”他看着杨澜生,嘴角弯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更重要的是,这儿有你。当年你能把我那锅糊了的羊肉汤救回来,现在肯定能把这中药产业做起来。”

诊室里静了下来,只有吊扇转动的声音。杨澜生看着桌上的碧螺春,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中医的根在土地里,药材好,药才好。”这些年他治病救人,总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直到此刻才明白——光会开方子不够,还得让好药材长出来,让种药材的人富起来,这才是中医的全链条。

“我可以帮你引荐罗军渡市长和蒋迪书记。”杨澜生抬起头,眼里的犹豫一扫而空,“但丑话说在前头,想拿政策搞房地产那套,我第一个不答应。”

“放心!”陶中凯拍着胸脯,笑得像个得逞的孩子,“我陶中凯别的本事没有,守住底线还是会的。再说了,跟哥哥你合作,我敢耍花样吗?”

杨澜生拿起那瓶二锅头,掂量了一下:“中午这顿你请,就去街口那家羊肉馆,我要吃带皮的。”

“得嘞!”陶中凯站起身,理了理西装外套,“顺便叫上管芳姑娘,我听人说她把你的中药房打理得比实验室还干净,这种人才,我得提前认识认识。”

两人并肩走出诊室时,阳光正好。管芳正在给药柜贴新的标签,见他们出来,笑着问:“杨主任,下午的会诊资料我整理好了,放您桌上了?”

“放着吧,下午我晚点回来。”杨澜生看了眼陶中凯,“这位是陶总,想投资咱们县的中药种植,中午一起吃饭,跟你聊聊基地的人才培养计划。”

管芳眼睛一亮,手里的标签笔差点掉地上:“真的?我老家就在东山,我爸妈种了一辈子丹参,总说没技术……”

“这就叫缘分。”陶中凯笑着说,“正好让你爸妈当示范户,给乡亲们打个样。”

三人往医院外走时,候诊区的患者还在排队,有人举着病历本问:“杨医生,下午还出诊吗?”

“出,吃完饭就回来。”杨澜生笑着挥手,脚步轻快得像年轻了十岁。陶中凯跟在他身边,听他跟管芳讨论着哪种丹参品种抗病性强,哪种连翘采收机效率高,忽然觉得这趟没白来——当年那个在实验室里跟他抢酒精灯的学长,终于找到了能让他全力以赴的战场。

街口的羊肉馆飘出诱人的香味,陶中凯看着杨澜生走进店里的背影,忽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天,两人在宿舍喝光了一整箱啤酒,杨澜生说:“我想回县里,那儿的病人需要我。”那时他还笑他傻,现在才明白,有些傻气,其实是最珍贵的坚持。

杨澜生回头喊他:“愣着干嘛?羊肉要炖老了!”

陶中凯笑着追上去,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得把当年那锅当归羊肉汤的方子找出来,等基地的第一批丹参丰收了,就在地头再煮一次,给所有种药材的乡亲们尝尝。那味道里,有青春,有理想,更有中医人扎在泥土里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