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学中医最难是变,最妙也是变(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705 字 7天前

国医堂内,艾草的香气与薄荷糖的清甜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在诊室里缓缓飘荡。这股独特的香味,并非来自普通的香料,而是由杨澜生和管芳亲自熬制而成。

他们用心挑选每一株艾草,仔细清洗、晾晒,再经过多道工序的熬制,才将这股浓郁而又清新的香气释放出来。而那薄荷糖的甜味,则是为了给前来就诊的病人及家属带来一丝慰藉和愉悦。

当人们踏入这间诊室时,首先被这股香气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舒适的世界。艾草的香气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感到放松和平静;而薄荷糖的甜味则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心头,带来一丝甜蜜和温暖。

这样的氛围,使得病人和家属在就诊时能够更加安心和舒适,也让整个就诊过程变得更加和谐、温馨。杨澜生和管芳用他们的细心和关怀,为每一个来到国医堂的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就医体验。

杨澜生刚给上午最后一个病人开完方子,就见导医领着一家三口进来,中间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走在左边的一位中年妇女满脸不情愿,脚步拖得像踩了棉花,嘴里还嘟囔着:“我说不用来不用来,你非不听,便秘多大点事,药店买盒药不就完了?不行的话去县人民医院找你三舅再看看,净耽误我打麻将。”那说话的口气就像老爷子不是她的父亲一样,他的弟弟是县人民医院消化科的专家,看来西医和一些观念已经深入了她的心里。

“妈,外公这便秘都三年了,总吃泻药哪行啊。”右边的年轻小伙一脸无奈,他穿着工作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胸卡上的名字是林卿晓,上周刚在这儿跟诊,“杨老师是咱们省最好的中医之一,您就让他给外公看看,病要是能好,不是也少让您担心嘛。”

被称为“外公”的老爷子,身形略显佝偻,他拄着拐杖,缓缓地走进房间,每一步都显得有些吃力。他的脸色苍白如纸,仿佛被病痛折磨得失去了血色。当他终于坐到椅子上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完成了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老爷子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的神情,他看着对面的杨医生,缓缓说道:“杨医生啊,不瞒你说,我这肚子里的事儿,就跟村里的老黄牛一样犟。我吃了那‘果导片’,确实能拉,可过不了三天,它又堵上了,比那堵水渠还准呢!”

老爷子的话音刚落,坐在一旁的中年妇女便迫不及待地抢过话头。她的嗓门亮得像开了扩音一般,声音在房间里回荡着:“我说老爷子,你就是太闲了!你想想以前在老家种地的时候,一天三顿饭,顿顿都是红薯,哪有现在这些毛病啊?现在你住在这楼里,整天都不怎么动弹,不拉才怪呢!吃点泻药通通便,不就多大点事儿嘛,非要去熬那黑糊糊的药汤子,麻烦得要死!”

中年妇女一边说着,一边还翻了个白眼,似乎对老爷子的做法非常不满。她看了杨澜生一眼,眼神中除了一丝不信任,还有些许的不屑。

杨澜生刚要说话,老太太又指着桌上上一位病人的中药饮片:“你看这玩意儿,又是草根又是树皮,能有啥用?人家西药多方便,一片顶一碗,管事儿!”

林晓脸都红了,拉了拉他妈:“妈,您少说两句,杨老师是专家……”

“没事没事。”杨澜生笑着摆手,给老太太递过颗薄荷糖,“大姐啊,尝尝这个,清凉的。您说西药方便,这话不假,就像您家水龙头堵了,拿铁丝通一通,当时是痛快,可要是管子锈了,光通有啥用?”

老太太命题顺手就接了过去,并一抬手,就把糖扔进了嘴里,含混不清地说:“那你说咋办?总不能把肠子换了吧?”

“换肠子可不用,”杨澜生转向老爷子,“大爷,您拉的屎是不是跟羊粪蛋似的,一颗一颗的?拉的时候费劲,拉完还觉得没拉干净?”

老爷子眼睛一亮:“对对对!你咋知道?就跟挤牙膏似的,费劲!”

“您是不是早上起来觉得累,上楼梯腿发沉?”

“是是是!我这腿,以前扛一百斤麦子不喘气,现在上三楼都得歇两回。”

杨澜生又看了看老爷子的舌苔,指腹轻轻按了按他的手腕:“脉弱得像快没油的灯,舌头上全是齿痕,这哪是实热便秘,分明是气虚。就像您家老黄牛,草料够,可没力气拉犁,地里的活儿咋能干?”

中年妇女嘴角微微一扬,露出一抹不以为然的笑容,轻描淡写地说道:“啥气虚不虚的,我看啊,就是缺运动!人只要多动动,身体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