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何为中医之道(1)(2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53 字 9天前

等杨澜生赶到时,患儿母亲正急得掉眼泪:“都烧了五天了,打针输液也不管用,身上还起了红疹。”

王廷先指着患儿的咽喉:“扁桃体不肿,胸片也没事,真奇怪。”

杨澜生抱起孩子,轻轻摸了摸他的耳后:“疹子是昨天出的?”见患儿母亲点头,又问,“是不是总在傍晚烧得厉害,早上就退点?”

“对对对!”母亲连忙点头,“每天下午五点就开始烧,夜里最高到38度5。”

“这是小儿夏季热的延迟反应,”杨澜生放下孩子,“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孩子体质阴虚,余热未清,得用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他转头对王廷先笑,“您看我这每天看四个病人的好处,有空琢磨这些特殊病例了。”

王廷先笑着点头:“以前忙得脚不沾地,哪有功夫想这么细!”

傍晚的总结会开得格外热闹。专家们围坐在会议室里,年轻医生们搬来小马扎,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冯宽刚说“今天咱们聊聊杨医生的新办法”,陈立志就先开了口:“我举双手赞成!下午他帮我看的肝腹水病人,一下子就点破了我辨证的疏漏,这要是搁以前,我还得纠结好几天。”

“我也觉得好。”王廷先翻开笔记本,“今天那个小儿发热,要是按常规思路用清热解毒药,肯定越治越重。杨医生能抽出身来会诊,帮了大忙。”

年轻医生们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以前跟着抄方,总想问‘为什么用这个药’,但您太忙,没功夫细说,现在每天上午看完病人,您还能跟我们讲讲辨证思路,收获太大了!”

“还有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举手,“刚才管芳老师说,您把每个病人的病案都整理得特别细,连饮食习惯都记下来了,我们看着就能学怎么问诊。”

杨澜生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暖暖的。他看向管芳,发现她正低头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嘴角却悄悄扬起。这三天来,她不仅要安排预约、整理病案,还要协调专家们的会诊时间,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我有个提议。”冯宽忽然开口,“既然大家觉得会诊有效果,不如定个规矩:以后谁在辨证上有疑惑,不用等下班,随时可以喊人会诊,咱们搞个‘即时会诊制’。”

“这个好!”张景岳老主任拄着拐杖站起来,“我年轻时跟师父学医,就是这么‘见疑即问’,进步才快。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更得把这规矩传下去。”

“我来做会诊记录!”管芳立刻举手,“每次会诊都记下来,攒多了就是本活教材。”

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杨澜生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陈立志正和王廷先讨论明天的会诊安排,年轻医生们围着张景岳老主任请教问题,管芳在白板上写下“即时会诊流程”,字迹娟秀却有力。

走出国医堂时,夜色已经浓了。管芳抱着会诊记录本,脚步轻快地跟在杨澜生身后:“刚才李大姐打电话来,说中午您教她的穴位按摩,下午试着按了按,晚上睡得特别香。”

“那就好。”杨澜生抬头,看见诊室的灯还亮着——陈立志还在研究肝腹水的病案,窗台上的温灸盒里,艾草的青烟正袅袅升起,在夜色里画出淡淡的弧线。

他的思绪突然飘回到了三天前,那时的他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害怕老患者会对他的决定感到不满,更担心专家们不会给予支持。然而,如今回首过去,他才明白真正的医道并非是独自一人的忙碌,而是众人齐心协力的温暖。

真正的医道,是留出时间将病情问个透彻的耐心。医生需要仔细聆听患者的每一个症状和诉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病情。

真正的医道,是在遇到困惑时彼此相互搭手的默契。医生们在面对复杂病例时,会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这种默契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更能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团队的专业和负责。

真正的医道,是将每一个病例都变成教材的用心。医生们会从每一个病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同时也会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其他医生,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时,管芳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明天的预约病人里,有个糖尿病足的,”她说道,“我已经跟外科的韩主任打过招呼了,到时候请他一起来会诊。”杨澜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他看着远处的路灯,光晕里飘着细碎的雪沫,宛如翩翩起舞的精灵。雪花轻轻地落在两人的肩头,仿佛是在为这新的开始鼓掌。诊室的灯光透过窗棂,在雪地上铺出了长长的光带,将医道传承的脚印照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