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何为中医之道(1)(1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653 字 7天前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国医堂的诊室,杨澜生刚让导医把“今日初诊预约已满”的牌子在中心门口自己的介绍,她的指尖在第一本上敲了敲:“张大爷的复诊预约在九点,他说上次的药喝了三天,肩膀疼轻多了。”

“知道了。”杨澜生正在研磨艾草,青绿色的艾绒在石臼里渐渐变成粉末,“把他的脉象记录调出来,我对比一下。”

管芳打开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张大爷的脉象图谱——上次就诊时,尺脉沉细如丝,标注着“肾阳不足”。她忽然想起昨天杨澜生说的决定,忍不住又问:“每天只看四个病人,真的行吗?好多老患者托人来说想加号呢。”

“刚开始肯定不习惯,但咱们得试试。”杨澜生把艾绒装进温灸盒,“以前一天看二十多个,问诊时间短,辨证难免有疏漏。现在每天留足两小时给四个病人,既能把病因问透,又能跟他们讲讲调理的道理,效果会更好。”

正说着,诊室门被轻轻推开。张大爷背着个布包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一小袋核桃:“杨医生,自家树上结的,尝尝。”他放下核桃就开始撸袖子,“你说怪不怪,上次你问我是不是总在凌晨三点醒,我才想起来,可不是嘛!这跟肩膀疼有关系?”

“关系大着呢。”杨澜生示意他坐下,指尖搭上他的腕脉,“凌晨三点是寅时,对应肺经,您这是肺气虚导致的经络不通,不光肩膀疼,还爱出汗吧?”

张大爷眼睛瞪得溜圆:“可不是!半夜总盗汗,有时候褥子都能湿透。”

“我给您调调方子,加味黄芪和白术,补气固表。”杨澜生提笔写药方,又抬头叮嘱,“核桃别多吃,一天三个就行,吃多了上火。”

管芳在旁边记录,见张大爷还要问什么,悄悄递过一杯热茶:“大爷,您慢慢说,今天时间充裕。”

这一聊就过了一个小时。等张大爷满意地离开时,管芳看着墙上的挂钟,轻声说:“以前这时候,您都看完三个病人了。”

“但这次咱们找到了他盗汗的根源,比单纯止痛管用。”杨澜生揉了揉手腕,“下一个是李大姐,她的失眠得仔细问问诱因。”

上午的四个病人看完时,已经十一点半。管芳收拾诊室时,听见杨澜生在给陈立志打电话:“陈主任,下午有空吗?想去您那儿看看那个肝腹水的病人,听说辨证上有点争议?”

“快来快来!”电话那头的陈立志声音洪亮,“我正愁呢,患者又吐又泻,按湿热辨证开了药,反倒更重了。”

国医堂的走廊里,几位专家正聚在诊室外讨论病例。看见杨澜生出来,王廷先老主任立刻招手:“澜生,快来帮看看这个舌苔照片,绛紫色的,是热入营血还是瘀血阻滞?”

杨澜生凑过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病人有没有谵语?大便是不是黑的?”

“有谵语,大便倒是正常。”王廷先皱眉,“所以拿不准。”

“我觉得是热入营血,”杨澜生指着照片,“您看舌面有裂纹,虽然不明显,根据他的情况综合来看,也应该是热盛伤津的表现,瘀血的话舌底络脉会更紫暗。”

旁边的年轻医生赶紧记笔记,王廷先一拍大腿:“对!我怎么没注意舌面裂纹!下午会诊时提这个点。”

下午两点,杨澜生出现在陈立志的诊室。肝腹水患者正躺在床上,面色萎黄,肚子胀得像个皮球。陈立志指着化验单:“白蛋白只有25,西医说要输蛋白,但患者怕过敏,想纯用中药。”

“我摸摸肚子。”杨澜生俯身,掌心贴在患者的腹部,轻轻按压,“是软的,没有硬结,说明不是癌性腹水。”他又看患者的舌苔,“舌淡胖有齿痕,这是脾虚湿盛,之前在其他地方用苦寒药太多了,伤了脾阳,越泻越虚。”

“那该用什么方子?实脾饮吗?”陈立志递过处方笺。

“嗯,实脾饮加减,我认为可以加木香和厚朴理气,再加黄芪补气。”杨澜生思索着道,“记得嘱咐患者少喝水,喝小米粥养脾胃。”

正说着,管芳匆匆跑进来:“杨主任,王主任那边有个小儿发热的病人,体温总在38度左右,查不出病因,想请您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