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傍晚,王妇人几乎是跑着来的,一进门就拉着柳如氏的手,声音都带着颤:“卖完了!三双都卖完了!有个老太太说我这鞋舒服,还问我明天去不去,要再买两双给她闺女!”说着就从布包里掏出钱,数了几文递给柳如氏:“妹子,这钱你拿着,要不是你,我哪能做成生意。”柳如氏赶紧推回去:“嫂子这是干啥?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你自己留着,以后多做几双,生意会更好。”
王妇人做布鞋赚钱的事,很快在镇上的妇人间传开了。没过几天,就有住在东头的李妇人来找柳如氏,说想做些针线活卖,可不知道选啥样式;又过了两天,南头的张妇人也来了,手里拿着块花布,想请教怎么做小孩穿的虎头鞋。柳如氏都一一应下,每天收摊回来,院子里总能聚着几个妇人,有的拿着鞋帮问针法,有的拿着布料选花样,柳如氏耐心地教,偶尔还会拿出自己的纸样分给她们。
有次李妇人做的虎头鞋,眼睛绣得歪了,看着不精神,急得差点哭了。柳如氏拿过鞋,用温水把线拆了,重新教她怎么定位:“先在鞋头画两个小圆,再沿着圆边绣,针脚要匀,这样眼睛才圆溜。”李妇人跟着学,很快就绣好了,看着虎头鞋精神的样子,她抹了抹眼角:“如氏妹子,你真是个好人,要是没你,我这鞋肯定卖不出去。”
渐渐地,镇上做针线活的妇人多了起来。集市上,王妇人的布鞋摊旁边,多了李妇人的虎头鞋摊,张妇人则在另一边卖绣着花样的鞋垫,有时候她们还会互相帮衬——王妇人忙不过来,李妇人就帮着招呼顾客;张妇人缺了线,王妇人就从自己的布包里拿给她。她们的生意都不错,每天赚的钱,足够贴补家用,有的还能给孩子买些零嘴。
这天柳如氏收摊回来,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王妇人、李妇人她们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东西——王妇人拿着双新做的布鞋,李妇人拿着块花布,张妇人则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如氏妹子,”王妇人把布鞋递过去,“这是我给你做的,你每天跑摊辛苦,穿这个舒服。”李妇人也把布递过来:“这布软和,你做件新衣裳。”张妇人笑着说:“我蒸了些馒头,你明天早上热着吃,省得再做饭。”
柳如氏看着她们手里的东西,心里暖暖的。她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转身去屋里,把刚蒸好的菊花糕拿出来,分给她们:“大家别客气,尝尝我新做的糕,里面多放了些菊花,更甜了。”妇人们接过糕,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吃着,聊着各自的生意,菊丛里的香气飘过来,混着她们的笑声,满院都是温馨的味道。
后来,镇上的妇人们还商量着,把每天做的针线活集中起来,在集市上摆了个“姐妹摊”,谁有空谁就去照看,赚的钱各自分。每次有人问起这个摊子的由来,她们都会指着不远处柳如氏的菊花糕摊,笑着说:“要是没有如氏妹子,就没有我们这个摊子,她可是我们的大恩人。”
柳如氏听了,总是笑着摆手:“都是街坊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她依旧每天卖她的菊花糕,只是偶尔路过“姐妹摊”,看到妇人们忙碌又欢喜的样子,心里就格外踏实——她知道,这菊香里的生计,不仅让她自己的日子好了起来,也让更多人的日子,变得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