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过泾河赶集置货 飞来燕在家临产(2 / 2)

浊流滚滚 泾河流 2688 字 6天前

根生也说道:“既然来了,就让我们见见世面,好好看一看。你看着热闹劲,让人心潮澎湃。”他们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不看觉得可惜。其实,他们每个人心里都一样,何曾不想好好吃一顿?好好逛一遭,只是自己日子自己知道,都想着一家人,不能自己顾着自己。

李义看着几个年轻人兴致高,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就说到:“咱们在家过日子,也抠抠搜搜的,没吃过一顿好吃的,今天既然大家都来了,索性吃他一顿,想逛的就抓紧时间转一圈,回来原在这里集中,吃了饭,再买东西回家。” 李义就想着,吃一顿也吃不穷,就随大家的意。

李义的话刚落音,两个年轻人就高兴的蹦了起来。春潮对着李义说道:“李叔,感谢你,小峰,根生,我们逛一圈去。”小峰,根生立刻响应。李义也按捺不住,起来跟着就走,张善,和张青源也起来跟着走了。就只留下张良,李仁,他俩相互看着笑了。他们见的多了,也就见怪不怪。眼看着几个人,进了人潮之中。

看着他们兴致很高,张良也没再催促,不能扫了大家的兴致。他对李仁说道:“他们爱热闹,就去逛吧,咱俩找个凉快的地方,歇息歇息。”

李仁也笑着说:“好,咱俩去歇着,等着他们回来。”于是就去找个地方。

这些勤劳,善良,好奇心很重的庄稼人,内心的要求很简单,即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他们来说,也很难满足,更不说过高的要求,那是想都不敢想。

真是: 行走茫茫人潮中,心潮起伏任激动。

走街串巷看个遍,满目新鲜恨兜空。

早晨,范玲玲转了一圈,回家后,就感觉肚子有着下坠感。她自己觉得,可能是走到太快,胎儿受到震动引起的,就想躺着炕上休息,缓缓劲。

谁知,这种感觉越来越严重,肚子也阵疼的难受。范玲玲想,按照自己怀孕时间推算,应该还有十几天,怎么就要临产了吗?自己已生过孩子,心里也不那么害怕,就忍耐着,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住了,她就让铭利去叫婆婆圆巧。

铭利叫来母亲,圆巧看了儿媳的现状,觉得应该是产期到了,就让铭利去叫自己的奶奶,必定她人老经验多,铭利拔脚就跑。

胡凤莲到了后,看了看孙媳妇,也觉得是要临产了,就对儿媳圆巧说:“你没经验,我没力气,咱娘俩接生恐怕不行,你快去李仁家,把你李婶叫来,她接生的多,有经验。”

圆巧自然也不敢推辞,连忙出门去,这李婶得需自己亲自去请,显得重视和尊重,就立刻去往谢玉兰家,恰好谢玉兰在家。

这里的人们很淳朴,只要有人求上门帮忙,那是毫不推辞。更何况,这是救人一命,没等圆巧话完,谢玉兰即刻明白意思,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跟着就走。

谢玉兰来到,按照自己的经验,连忙给范玲玲检查了一番,对胡凤莲说:“嫂子,看样子到了临产的时候,可她的骨盆,没有打开,按理应该打开五指,才是生孩子的时间。现在仅仅是三指,根本生不出来,只能等骨盆打开。这个过程,很煎熬人,没有办法,只能等着。”

几个女人,都有着生孩子的经历,自然明白谢玉兰说的话。这种煎熬,也只能挨着。在她们脑海里,有着一个老传统,女人都是在自己家生的孩子,没人去过医院?她们还有着一个极大的害羞心理,硬愿在家死守着,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私密,放在大家面前让人看。再说县医院距离远够不着,乡医院条件差,什么也做不了,还要花钱,还不如在自己家自己生,反正过程都一样。他们把风险全部担了起来,一切也就赌在命运上。

真是: 观念守旧按自愿,想着女人都一般。

谁都难逃这一关,瓜熟蒂落属自然。

看着发胖的范玲玲,谢玉兰没好气的说:“看你胖成啥了?好吃的全给你一个人吃了吧?也不知道节制点。这营养给的足,孩子就长的大。这孩子只能等生下来再长,在肚子里长,怎么能生的出来?你们这年轻人,心里不知咋想的?”她讲道理,也不怕范玲玲生气。

谢玉兰转过头对圆巧又说道:“孩子们任性,你也不拦着点,平时放纵了,这会就要受罪了。”

圆巧心里明白,这会说啥都迟了。平时她想管,就怕儿媳妇生气,铭利也是一个劲宠着媳妇,她也犟不过,只好顺其自然,就到了今天这一步,自己也没好的办法,到了事中,吓得好的主意都没有了,面对李婶的话,也没了应对。

范玲玲听了谢玉兰的话,对接生婆有点失望。就说道:“人家现在好多人都去医院生孩子,就是图有个保障,生不出来,人家就打催生药,要不还能做手术。咱们就要在家里生,又没啥好办法,如果生不出来,那不是在等死吗?”范玲玲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满。

范玲玲在孕期检查的时候,就答应过医生,意思就是在医院生孩子。她有心去医院,可圆巧想省钱,铭利没主意,她明显有着抵触情绪。

“是呀,人家医院有办法,生不出来,能做手术,把孩子取出来。从玲玲现在的情况,骨盆打不开,恐怕生出来难度比较大。不如及早准备,送去医院,比较保险。”谢玉兰听出范玲玲要去医院的想法,也就按实情说了实话。她也不想担这个心,更担不起这个责任,毕竟人命关天,自己不能耽搁了人家,首先说出支持的话。

圆巧看着婆婆胡凤莲,胡凤莲就明白媳妇让她拿主意,于是说道:“以前没有医院,也就没有办法,硬拿女人的命去背着,不知死了多少冤魂,现在,有条件了,咱也就不用在家担惊受怕了,就按你婶说的,快送医院吧。”胡凤莲也听出了孙媳妇的话意,看着孙媳妇那么大的肚子,万一生不出来咋办?还是送医院的好,不敢在家耽搁了,就给儿媳妇说了话,替她拿了主意。

圆巧本意,不想上医院,在医院花钱不说,还要折腾人。听了婆婆的话,媳妇又要去医院,这才改变的自己的主意,在家自己也担心,连忙走出门,连声呐喊道:“铭利,铭利,快去叫你大,把你媳妇拉到医院去生娃。”铭利跑了出去,去叫自己的父亲。

张兴回家,父子俩商量着,找块门板,把人抬到乡医院。这时,铁锁也过来了,老婆被孙子叫走,他放心不下,尽管帮不上忙,过来看着,心里也能踏实点。

铁锁见儿子和孙子,准备卸掉自家的门板,就明白要干什么。上前说道:“这门板不行,抬的高低不合适,就容易把人翻倒下来了。我见人家解放军送伤病员,两边两条棍,中间用布拉着,人在中间躺着,两边有高沿,人就翻不下来。快找两根长扁担来,再找一个长绳就好,我来给你绑。”铁锁给出着主意,铭利一听,还是爷爷主意好,马上改变策略。

真是: 山区偏远守观念,今天遇事心都乱。

只有媳妇有主见,打破传统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