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过泾河赶集置货 飞来燕在家临产(1 / 2)

浊流滚滚 泾河流 2688 字 5天前

没多大时间,李仁和张善就到了,大家都到齐了,一共八人的队伍,去向泾河。

李仁回头看着一帮人,问张良道:“张良,这么多的人,一船能坐得下吗?弄不好得过两次河吧,平常没有这么多的人坐船吧?”

张良答道:“没事,当年解放军过河,为了安全,一次也坐了二十个人,现在才是那时候一半的人,没啥问题。”

“当年你年轻,是个小伙子,现在,都成了半大老头了,还能跟年轻时相比?”李义调侃道。

“年轻时,哪真是不知道困乏,现在力气确实不如年轻时候了,不过,现在是有经验,力气够用,干啥活绝对不输给年轻人。”张良还是一副不服老的气势。

几个人听了,你一言,我一语,都夸赞张良能干。笑声撒了一路,走路的步子,也都快了。

张善笑着说道:“张良很能干那不用说,我看是他娶了个好媳妇,干活有心劲。你看咱们一行人,唯独张良出门,人家穿着新衣服,你们谁家媳妇,能这样关心过自己的男人?谁有这样贴心。”张善的一句话,说得大家都没了声,大家心里都默认了。在这个贫穷的年代,穿件新衣服,都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虽然说一家之主是一家的门面,可他们连装扮这个门面的钱

都没有。在这日子清贫的岁月里,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一家人能填饱肚子就行,其它奢求都没有。

真是: 日子清贫没有钱,节衣缩食成习惯。

偶然有人新衣穿,大家羡慕说半天。

入沟后,泾河的流水声,迅速传入每个人的耳朵。他们一行人,都去过泾河,听过河水声,都觉得很平常,没有任何异样。只有张良听出了差异,那轰隆的流水声,比以往更加浑厚,流水声和回音产生了共振,震荡着山沟,冲击着每个人的耳鼓,平常没有这么大的振动。

张良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上游下雨,泾河肯定涨水了,就是不知道水能涨多高?一帮人兴致很高,又是去安排夏收的事,他不能因水涨扫了大家的兴,他没有说什么,觉得看看河水再说,便领着人们走向河边。到了河边,张良看到,被拴在河边的船,比前日,高出河岸许多。

涨水就意味着水流量大,水流加急,过河的危险系数增加。他们几个人,不经常来河边,也没看出什么,就连李义也一样。他们只看到这神奇的河岸,这边是平坦的沙地,而对岸确是刀劈般的石崖,这边有着缓缓的坡面,那边水面直接接触崖面,两边地形截然不同。

张良给几个人大声说道:“河水涨了,过河也就很危险,既然都来了,我就拼着力气,把大家送过去。谁晕水就蹲下,不晕水的,拿着船里的杆子帮忙。等船靠岸时,就用杆子顶着岸边,把船稳住。今天水流急,水把船冲着碰撞在岸边的石头上就很危险,必须把船控制住,不能撞击岸边石头,让船慢慢地靠近。靠了岸,年轻人赶紧上岸紧拉船上的绳索,把船拉着停稳,等下完人,再把船拴在大石上就好。”尽管大家都明白,张良还是叮嘱了一番,大家都点头,说话的应声,也被淹没在波涛声中,但各人都明白这些细节很重要。

李仁知道,这河水涨了,很容易出事,他担心的问张良道:“这涨水敢过河不?我们这一帮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担心,这八人里,就有他亲兄弟俩,所以他很担心。

“有点担心,但出不了事,我心里有底。”张良答道。

几个年轻人早就按耐捺不住,纷纷上了船,李仁,李义最后上了船。张良收起来拉船的绳索,用撑杆,将船撑着离开河岸,离开河面不足五米。长撑杆就起不了作用了,张良换上形似打麦场扬麦用的木锨,开始站在船头,用木锨在水中搅动,滑行着船,在激流中向前行驶。真是很神奇,就是那么小的木锨,竟然有着这么大的能量,把船在激流中控制着,并且向对面行驶。谁也不知道,张良的双臂上,鼓着多大的劲。船在水中行驶,张良脸上的汗水,也向下流,他根本顾不上汗水流淌,只是一个劲向前滑,脊背上很快就湿了一大片,他用尽全力控制着船向前行驶。这些人,可是全村人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出事。

张良觉得,紧张的时间过得很慢,而在大家的心中,却没有那么紧张和担心,他们绝对相信张良,能让他们平安过河,他常年渡船,没有出现过任何失误,今天也会如此。船终于靠在了对面石崖下,那精准的靠岸点,就是对面上山的路口,他们下了船,安全了,张良这才大出了一口气,才有时间擦去满脸的汗水。

真是: 河水滚滚浪花翻,浪尖行船藏风险。

舵手心如沸水煎,别人认为很平淡。

李义看着张良的样子说道:“要不你坐在岸边休息一会,看你累得汗流成啥了。”

张良应道:“我出这点汗,没有啥关系,今天咱们去,尽快办事,快去快回。”他心里担心,恐怕河水再涨,但他没当面说出来,怕引起一帮人心里恐慌,只是催着快点回来就好。其实他流汗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出力,而是心里充满紧张和担心。他们一行人没有歇息,顺着崎岖弯拐的石子路,向山梁顶部攀去,上了山还要走十几里平原路,才能到达有集市的镇子。

心急行路快,加之年轻人心急,一个小时就走完了十几里路,到了镇上。那里早已是人声鼎沸,远远就能听到集市里人们的喧嚣声和叫卖声,他们几个人似乎被感染,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就想飞快的进入这个人潮当中。

进入街道,看到那茫茫的人流,他们当中,没有来赶过集的三个年轻人春潮,根生和小峰,充满好奇,第一感觉,这人怎么就这么多?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这场面,让人太震撼了。他们不敢相信,这对面山梁,竟然住着这么多的人,比三道梁多的太多了。

张良,李仁已来过多次,他们了解,这个镇可是河东县的第二大镇,仅次于县城。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有着集中赶集的嗜好,这里有着牛市、羊市、猪市、家禽,山货市场,物品是应有尽有,人们按照自己需求,采购自己需要的物品。

在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采购不到的物品。满大街食堂,小吃,连成一片,给过往的人供给着。说实在的,有人根本没事,也要装着有事一样,跑去赶集,去到那里,就想吃一口,自己在家吃不到的东西,解解自己的馋嘴。

真是: 集市喧嚣声远扬,人来人往熙熙攘。

相聚为解心中事,讨价还价生意忙。

收麦前的最后的一个集市,更加显得异常的热闹。张良一行顺着街道往前走,身后几个小年轻,觉得啥都新鲜,不买的东西,都要看上一眼,并要询问一番,装出要买的样子,讨价一番。张良把大家领到农贸市场,就决定在这里购买东西。

春潮给张良说道“良叔,咱们来一趟也不容易,着急啥?你看街道多热闹,让我们转转看看,饱饱眼福。你看这满大街卖吃的,咱们不常来,来了,也随兴吃一口,也不枉跑这一趟。买下东西,就得扛在肩上,多累赘,等走到时候再买不迟。小峰你说是不是?”春潮不仅自己有想法,还给自己拉个支持者。他知道年纪长的人,都有在自己嘴上抠着过日子的习惯,硬愿不吃,也舍不得花钱。实际上不是不想吃,而是手中没钱。

小峰立刻应道:“对,春潮说的对,走到这里了,就按当前情况办,回去后,日子慢慢过。”两个年轻人想得开,想法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