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从阅兵场到演兵场(二)(2 / 2)

就在部队稳步推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时,营里的上等兵张强却出现了思想波动。

张强军事素质过硬,却因家里遭遇变故,父亲重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常在训练中走神,甚至萌生了退伍的念头。

海涛得知情况后,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利用周末时间,带着慰问品去张强家走访。

看到张强卧病在床的父亲和一筹莫展的家人,海涛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当场联系部队医院,协调专家为张强父亲会诊,又发动全营官兵捐款,缓解了张家的燃眉之急。

回营后,他找张强促膝长谈:“阅兵时我们方阵能整齐划一,靠的是每个人都不掉队。你是营里的骨干,家里的事有我们帮你扛,部队永远是你的后盾!”

为了让更多官兵感受到集体温暖,海涛在营里推行“暖心工程”,建立官兵家庭情况档案,及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难题。

每周组织“军营夜话”,倾听官兵心声。

在训练之余开展文体活动,缓解训练压力。

渐渐地,营里的凝聚力更强了,官兵们训练更有劲头,再也没人因个人困难而分心。

年终考核时,海涛的合成营在战术演练、新装备操作、思想政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全优成绩,被上级评为“先进合成营”。

站在领奖台上,海涛望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官兵,心中感慨万千。

从阅兵场的荣光到战场的磨砺,从抢险救灾的坚守到新装备的突破,每一步都离不开全体官兵的并肩作战。

他深知,这不是终点。

新的一年,上级已下达赴高原驻训的命令,那里有更恶劣的环境、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

海涛握紧拳头,目光坚定——他将带着这支凝聚着阅兵精神、饱含着战友情谊、掌握着新型技术的铁血之师,奔赴高原,在海拔四千米的疆土上,续写保家卫国的新篇章。

车队翻越唐古拉山时,海拔已突破四千米。

稀薄的空气让官兵们胸闷气短,不少人出现头痛、恶心的高原反应,就连车辆也因缺氧频繁熄火。

海涛让卫生员给大家分发抗高反药物,自己则带头下车徒步推车,粗重的喘息声在寒风中格外清晰:“阅兵时,我们能顶住烈日暴雨,现在也能扛过高原缺氧!”

驻训营地选在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狂风卷着雪粒时常呼啸而至,昼夜温差超过三十度。

刚扎下营盘,海涛就下达命令:“三天内完成适应性训练,一周内开展高原战术演练!”

他知道,高原驻训不是吃苦受累,而是要在极端环境中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硬本领,适应性训练远比想象中艰难。

五公里越野时,战士们跑不了两百米就气喘吁吁,不少人嘴唇发紫、双腿发软。

实弹射击时,强风让子弹轨迹偏移,命中率大幅下降。

新装备在低温环境下频频“罢工”,无人机电池续航骤减,智能终端反应延迟。